商場藝術消費模式興起 文藝範+互動體驗=經濟效益?
贏商網 http://www.winshang.com 2015年10月13日10:32
核心提示:無論如何,購物百貨和商貿中心自身的綜合性功能定位,都有助於商場藝術的蓬勃發展。而滿足購物百貨和商貿中心對高客流量、高消費額度的雙需求,也是商場藝術衍生其間所應發揮的功效。
芮歐百貨的“趣看立體書”,靜安嘉裡中心的“蠟筆達人”,K11購物藝術中心的莫内展,愛琴海購物中心常駐的土耳其體驗館,金融街購物中心內的“融藝空間”,朝陽大悅城的“哆啦A夢”展,僑福芳草地的 國際設計周,3D列印展,世紀金源的恐龍展,籃球嘉年華……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文藝活動逐漸形成了一種新型的購物時尚,不僅在短期內彙聚了大量的人氣,提 高了商場的日人流量,產生了眼球效應和經濟效益,將人氣重新聚攏到日漸低迷的百貨中心,同時還彰顯了新時代商業地產領域濃厚的人文氣息和社會價值。
在國外,商業與藝術聯姻早已有之,在時尚 領域不乏成功合作的先例,比如,香奈兒的設計與熱賣就包含著藝術家的跨界合作,法國拉法耶特商場長期展出著名雕塑家安娜克羅米以“長江”為題材的雕塑。 在一些歐美國家,人們已經普遍接受藝術消費,澳大利亞的大衛鐘斯老牌百貨公司DAVID JONES早在1970年就和州立美術館、博物館合作,開創了轟動一時的店內美術展,而日本的“商場藝術”甚至成為一種傳統。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商場藝術這一國際化概念已經成功紮根在中國,並且向著顧客和用戶雙向身份發展,增強互動體驗,線上線下全面開發的多功能方向成功轉型,而文藝產品自身也有本土化、現代化和時效化的濃郁特色和衍生趨勢。
然而,商場藝術這一概念化消費模式也存在著諸多問題。
首先將藝術市場化、商品化、附庸化,從美術館、博物館等藝術殿堂走下神壇來到商業氣息濃厚的大型百貨商場,是否讓高雅貶值?
其次,很多專業性比較強的美術展和藝術展存在著溫度、濕度、保險等較強的硬性需求。市場上也屢屢發生失竊、破損和毀壞的事件,一些相關機構對此也持有比較負面的意見。
保守派表示希望可以維持展品的珍貴性,不願意讓其參與風險係數極高的全公開式展覽。
展覽前不願放手和意外後無人買單是商場藝術的天價難題,同時也是直接和經濟賠償掛鉤的一把雙刃劍,畢竟沒有人希望拯救商業地產營業額的尚方寶劍變成一把懸在頭頂上的利刃。
另外,如 何增強真正的、長期的互動體驗,將視覺化的被動參觀轉換成滿足顧客所需、所思的主動供給,同時切實可行地增加商場的人流量和營業額,以及提升商場品牌的知名度,幫助擴大招商和提高店鋪的租金,也是將商場藝術的表面功夫真的做成經濟與藝術相結合的底蘊和內功的一大考驗。
無論如何,購物百貨和商貿中心自身的綜合性功能定位,都有助於商場藝術的蓬勃發展。
而滿足購物百貨和商貿中心對高客流量、高消費額度的雙需求,也是商 場藝術衍生其間所應發揮的功效。
以家庭為單位、社區為陣地、網路為平臺的顧客群,更是購物百貨和商貿中心在未來階段所需要拓展的主流客戶資源。如何讓藝術到商場中去,讓藝術充分融入社區,融入生活,讓孩子們在參與中快樂學習,讓消費者變成體驗者,顧客變成會員,如何讓顧客在藝術薰陶中消費,在消費中豐富自我,給商場的活動注入新鮮的血液,帶動商場的經濟發展,為多元化消費帶來新活力,不僅僅是商場生存與發展所面臨的重大課題,更是未來經濟動態中不可缺失的 新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