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進軍P2P萬億市場 三種路徑全揭秘!

作者: 21世紀經濟報導來源: 新金融2015-10-10 15:38:13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在P2P累計成交規模即將破萬億之際,傳統金融市場上的“大鱷”銀行坐不住了,正在以不同的路徑向P2P市場挺進。

銀行進軍P2P大致可分三種路徑:推出P2P資金存管業務、直接做P2P業務、投資P2P公司。

目前,以第一種方式最為銀行熱衷。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建設銀行、交通銀行、浙商銀行、招商銀行、平安銀行、中信銀行、民生銀行、浦發銀行、廣發銀行、上海銀行、徽商銀行、恒豐銀行等推出P2P資金存管或託管業務。

不僅地方城商行,全國性股份行甚至傳統五大行,都紛紛推出P2P存管業務。

過去困擾銀行的問題是,如果P2P公司出現跑路或經營不善等風險,勢必會損害銀行自身的信譽。如今風險依舊,銀行卻為何調轉方向,敢於嘗試P2P資金存管業務?

一個普遍的解決辦法是,提高註冊資本准入門檻,並要平臺繳納不菲的保證金。

以浙商銀行為例,在經營狀況方面,他要求進入的P2P平臺須成立一年以上,近三年未發生重大風險事件,系統功能完善,獲得ICP認證,並具備一定合作價值和社會影響力。

在平臺背景方面,要求具有國資背景或上市公司控股,註冊資本5000萬元以上;管理人員方面,公司股東、高管人員無不良記錄,具有互聯網、金融相關從業經驗。

同時,平臺需在浙商銀行開立風險保證金,用於平臺出現風險業務的兌付,保證金金額不低於500萬,且與平臺運營交易量、存量業務規模及項目標的額度成正相關係。

路線一:推出P2P資金存管業務

10月9日,浙商銀行正式發佈“網路借貸資金存管綜合服務方案”。

從其高管出席陣容可見浙商銀行對該業務的重視程度。

當日,浙商銀行董事長沈仁康、行長劉曉春、行長助理吳建偉都親自到會推介其P2P存管業務。

浙商銀行行長助理吳建偉9日稱,十部委意見出臺後,浙商銀行就開始研究如何對接P2P平臺。

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是,吳建偉為了做好浙商銀行P2P存管系統的客戶體驗,自己註冊了12家P2P平臺,以體驗作為客戶在投資過程中有何“不便”和“痛點”。

吳建偉介紹,相較於目前多數銀行僅支援一種存管模式的方案,浙商銀行此次推出的“網路借貸資金存管綜合服務方案”包括銀行存管、聯合存管以及帳戶管理三種合作模式。

其中,“銀行存管”是指P2P平臺的每個投資人、借款人在銀行P2P存管系統開立或指定存管帳戶,通過存管帳戶辦理充值、投資及提現、劃撥等交易的一種存管模式。該模式提供銀行級的資金存管服務,適用於對資金存管要求嚴格的P2P平臺。

“聯合存管”的資金監管模式是指P2P平臺在銀行開立P2P平臺交易資金帳戶,同時開立投資人、借款人子帳戶。

“帳戶管理”是指P2P平臺在銀行開立存管交易資金帳戶,銀行按合作約定提供帳戶資金證明的一種資金監管模式。

此外,銀行可為平臺及其用戶提供存管帳戶開立、充值、投資、還款、提現、交易信息管理、帳戶資訊查詢、對賬清算等8項服務;一人一戶、P2P平臺自有資金與交易資金隔離、資金流資訊流匹配、交易雙因數校驗、加密傳輸等安全防範措施。

資費方面,浙商銀行表示,將按平臺網路借貸年交易額1‰或3萬元/年的標準收取存管費;對於優質平臺,還將給予優惠——對於P2P平臺使用者,提供存款優惠計息、投資理財產品等增值服務。

今年7月,人民銀行[微博]等十部委聯合印發《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及《非銀行支付機構網路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要求建立客戶資金協力廠商存管制度,明確規定“從業機構選擇符合條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作為資金存管機構,對客戶資金進行管理和監督,實現客戶資金與從業機構自身資金 分賬管理”。

在銀行看來,這意味著當前佔據P2P資金存管主流地位的協力廠商支付公司將重回支付通道定位,商業銀行介入該領域將成主流。

但是,協力廠商支付公司並不這麼看。

在銀行介入之前,P2P的協力廠商託管一直都是協力廠商支付的天下。其中,又以2013年就首創P2P帳戶系統託管模式的匯付天下為其中領先者。

9月22日,匯付天下宣佈其P2P帳戶系統託管合作平臺突破800家,帳戶數超過600萬。這一資料使匯付天下在P2P帳戶系統託管領域已佔領近半壁江山,無論是合作平臺數還是帳戶數均繼續保持行業第一。

“匯付天下以‘帳戶系統+支付服務+銀行資金存管’的模式受到認可,最近正在為800多家網貸平臺提供全新的、符合監管政策的聯合存管升級方案。”匯付天下高級副總裁、匯付資料總裁穆海潔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

9 月17日,匯付天下宣佈與恒豐銀行、上海銀行攜手為P2P平臺提供資金聯合存管。這是自今年7月互聯網金融業指導意見下發以來,最快推出合規的資金存管解決方案的公司。

匯付天下已明確表示,P2P帳戶託管系統現有的800家平臺,都可以無縫升級到新的銀行資金聯合存管方案。

部分P2P平臺表示,通過匯付天下開設銀行資金專戶,避免了和銀行一對一談判的高昂門檻和不確定性,有助於平臺獲得投資人更多的青睞和信任。

從不被看好,到競爭激烈,火藥味漸起的P2P存管市場,未來究竟是銀行的天下,還是協力廠商支付平臺的天下?只有且行且觀察。

路線二:直接從事P2P業務

從最早做P2P業務的招商銀行,到最近也宣佈在做P2P業務的浦發銀行,各家銀行對直接做P2P業務蠢蠢欲動。 除了全國性商業銀行,城商行也頻頻發力。包商銀行推出了“小馬bank”,寧波銀行則有“E家人”。

以較早佈局P2P業務的招商銀行為例,其於2013年上線的“小企業E家”平臺,其官網上顯示最新的專案預期投資收益只有4.2%左右。

從目前的法律和監管環境來看,並不存在禁止商業銀行開展P2P的明確規定。

相反,按照《商業銀行法》和銀監會對商業銀行經營範圍的相關行政許可規定,商業銀行可以從事提供信用證服務及擔保、財務顧問、資信調查、諮詢等一系列金融資訊服務業務,這就為商業銀行進入P2P領域提供了可能。

“從監管層的角度來看,銀行開展P2P業務與支援小微的政策導向相符,降低P2P行業風險,也利於銀行的互聯網金融轉型。”一位股份行中小企業部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

銀行介入P2P的優勢在於其征信系統、客戶資源和資料儲備,這正是制約P2P業務發展的關鍵。

同時,銀行還可以滿足自身需求旺盛的小微貸款客戶,同時也留住了較低存款收益所流失的存款客戶,創造了增量中間業務收入。

相較於其他P2P平臺,銀行可直接對接央行征信資料庫,能在短時間內就對借款人資信情況大致瞭解。而且,在基本帳戶開戶許可證、授信抵押方式、融資方在銀行是否有授信三項判斷指標上,銀行都有信貸記錄。

但是,銀行做P2P的尷尬在於體制僵化、各部門利益難以平衡,在寬鬆貨幣政策下,銀行體系流動性越發充裕,早已不需要借助委託貸款模式騰挪資產。銀行系P2P和銀行存款等表內業務有衝突;P2P業務和自身理財產品業務的客戶群亦有重合,造成內耗。

銀行獲得資金的成本很低,做P2P需要支付更高額的資金成本和獲客成本,這也讓傳統商業銀行做P2P業務沒有太大動力去做大,部分銀行已暫停新標的上線。

很多銀行意識到,自己做P2P不如在P2P存管和託管上發力更為實際。

路線三:投資P2P公司

傳統銀行直投P2P,雙方將優勢互補,進而互相滲透,將產生一種新的金融業務模式。

目前已知的銀行直接投資P2P公司的案例還較少,以渣打銀行投資點融網為典型。點融網9月份宣佈吸引以渣打銀行領投參與的2.07億美元C輪融資,創下了國內P2P領域至今最大單筆融資紀錄。

點融網創始人郭宇航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一方面渣打銀行的背景可以為點融網加強公信力,反之點融網也可對渣打傳統銀行業務有所促進。

比如說,銀行的風控能力在傳統信貸產品上通常強於新興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如果把通過銀行風控的貸款業務放到互聯網上,由P2P平臺的投資客戶來提供資金,這種模式對於銀行而言改變了存貸利差模式,是前景更為廣闊的中間業務。

但這種模式要落地,依然面臨現行監管體制的一些障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en098193854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