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眾籌治病 淪為斂財途徑

20160602 04:10 記者莊舒仲/綜合報導

大陸網路一篇〈輕鬆籌?另類發家致富手段〉文章,揭發有專業網路眾籌平台,一年發起2.3萬多例個人醫療求助,從379萬多人次募到總額超過1.8億元(人民幣,下同)善款,網友質疑平台監管不嚴,致民眾義舉可能淪為斂財新管道。

該文作者指出,有病人誇大治療費用,並更改籌款目標金額,缺乏追蹤機制,導致部分善款用途不明。

利用同情心 賣慘騙捐

甚至有些病患家庭經濟能力不錯,卻隱瞞家境只提病人慘狀,利用公眾善心籌款,把責任推卸給社會承擔,留下自家錢享樂,不符眾籌治病原本用來彌補醫保制度不足的本意。

文中還揪出誇大不實的醫療需求,像開口募捐50萬的尿毒患者自稱「不得已採取腹膜透析取代血液透析,容易感染危及生命」,其實用圖表比較兩種透析方式,就可知道這是謊言。「部分籌錢病人,實際是利用他人同情心賣慘騙捐。」

網友質疑 監管不夠力

平台業者坦承,平台責任在審核申請案是否屬實,發起人接受善款後如何運用,是否有醫療保險可報銷,不在監管範圍,即使發生騙局或糾紛,只能訴諸道德勸說或涷結善款。

事實上,眾籌平台推出個人醫療救助不斷受到外界質疑,包括是否具備公開募捐資格、善盡求助者審核、善款管理、善款使用後續監管等問題都被點名。

中國勞動關係學院教授楊思斌指出,眾籌治病在大陸屬贈予行為,但不離誠信原則的贈予、接受,是為了救急救難,背離該目的就是違法,發起人編造假身分或求助資料,可依《治安管理處罰法》和《刑法》追究責任。

小 靈 通

眾籌、群募

眾籌與群募兩個名詞都是指向群眾集資或募資的意思,台灣稱群募,大陸則稱眾籌。目前多指利用網路平台向大眾展示和宣傳計畫或夢想,尋求各界認同者支持和贊助,一般會設定募資額度和時間,達到目標時即可執行。大陸更將此概念擴大,變成融資和急難求助的管道。(莊舒仲)(旺報)

 

眾籌醫病 陸火熱台未見提案

20160602 04:10 記者莊舒仲/綜合報導

兩岸眾籌大不同,儘管大陸眾籌治病炒得風風火火,但台灣群募平台幾乎沒有類似治病募捐案例,除受限《公益勸募條例》,民眾無法私自發動募款,弱勢群體不懂善用群募管道也是原因。不過,大陸91日將實施《慈善法》,募款不再是件簡單的事情。

台 灣眾籌平台「群募貝果」指出,依回饋式群募平台規則,提案人只要提供實體物品或虛擬服務作為回饋,不管是要醫療募捐或圓夢都會接受提案。至於台灣群募市場未見相關提案,應該是風氣尚未形成。值得注意的是,在台灣個人或企業提出群募案,募得的資金將被課徵個人或營業所得稅。

因應《慈善法》實施,解決各界質疑,大陸的眾籌平台嘗試與慈善基金會合作,6月底開始,由眾籌擔任前端審核,基金會執行善款後續使用監督,作為救助大病募款新模式,避免「向不特定公眾募捐」的法律爭議。

此外,平台業者還開發名叫「微愛通道」私人傳播平台,作為專門服務大病救助專案者,求助內容不對外展示,僅供社交圈發布。有大陸學者指出,雖個人求助行為法律不禁止,慈善法也不納入規範,但藉由網路人際傳播手法,目前仍有徵信、監督不力等諸多爭議有待解決。(旺報)

 

旺報觀點-法規不完善 愛心被濫用

20160602 04:10 莊舒仲

眾籌治病是解決社會救助資源不足的好方法,但兩岸都可能面臨法令的問題,若遇上不肖人士利用網路亂搞,浪費大家的愛心,原本有如及時雨的募款方法,反成詐騙工具。

眾 籌有如兩面刃,用得好可以救人、助人,用偏差了,就成了有心人的斂財法寶,如何清楚界定權益,如何追究責任,目前法令都還有不足或模糊地方。學校能不能幫 學生發動捐款?民眾私下發動朋友捐助友人?

利用眾籌平台為他人發起募捐行為是否違法?「公益」、「私益」界線至今仍說不清。

很多家庭經濟被高昂醫療費用拖垮,眾籌治病也許最後一條救命繩,政府應該更明確把公益和私益募捐行為明列清楚,讓民眾不必亂猜,擔心善行觸法,更要立法助眾籌平台把關追責,掃除漏洞,為弱勢需要幫助的民眾,廣開一條救命活路。(旺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en0981938541 的頭像
    ken0981938541

    ken0981938541的部落格

    ken098193854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