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魯克:跟著這樣的領導幹才有前途
2015-11-02 08:37:25 星期一
如果領導這四件事不清楚七大特質不具備,你就可以和他說88~。
領導既不是魅力,也不是個人特質、性格或風格,那麼,領導是什麼?
德魯克認為,“領導是一項工作”,一項需要腳踏實地,既不浪漫,也不稀奇的、無趣的工作。
領導的定義又是什麼?
引用杜魯門總統的那句名言“責任止於此(The bucks stop here)”再恰當不過了。
換句話說,領導是責任,領導的本質則是“績效”,即領導的責任應該是“貢獻”。
本文摘編自詹文明的作品《管理未來:卓有成效的德魯克》。
德魯克回憶起自己高中時期學習軍事戰役時的情形,說道:“我們的歷史老師很優秀,他本人也是受過重傷的退役軍人
上課的時候,他讓我們每個人從一些書中任意挑選幾本仔細閱讀,然後寫一篇心得報告。
老師就以這篇報告作為期中考試的試卷。當我們在課堂上討論這些報告時,班上有位同學提出一個問題:‘幾乎每一本 書都提到,這場壯烈的戰爭是從軍事上而言完全不合格的戰爭,為什麼?’我們的歷史老師毫不猶豫,並且一針見血地指出:‘因為將領犧牲得不夠多,之所以如 此,是因為這些將領只是讓別人去衝鋒陷陣,自已卻待在安全的後方。’”
“將領犧牲得不夠多”就代表著戰爭中不合格的將領犧牲了他人的性命,自己卻苟延殘喘地活了下來,為的是“一將功成萬骨枯”。
不合格的領導者要麼不顧他人的死活,要麼就**異己,最終都會付出慘重的代價。
如果不這樣,將領親自衝鋒陷陣的話,就有可能會犧牲自己的性命,為國捐軀。
但歷史告訴我們,凡是打勝仗的 戰役中,將領死亡的人數遠遠低於失敗的戰爭。
由此可見,最危險的地方往往是最安全的,而安全的後方反而是危險的地方。
考察領導是否清楚如下四件事
不過,現今的高科技戰爭是否與歷史上的戰役完全是兩回事呢?當然也不完全是。德魯克觀察卓有成效的領導者,發現他們都清楚四件事。
(1)“領導者”唯一的定義是擁有追隨的屬下,若沒有遵循者,他們都不能成為領導者。
這些領導者中,有些是思想家,有些是先知。所謂的“思想家”,指的是他們有一套明確、簡單、清晰、具體並且可操作的經營理論,而“先知”是指他們既能洞察先機,掌握人口統計學與人口結構的變化,採取行動,又能做出有效的重大決策影響組織。
(2)真正的“領導者”應該是引導屬下做正確的事,因為領導才華是以領導者做事的成果來判定的。
受歡迎、受愛戴、受仰慕甚至是受崇拜都不算是具有領導才能。
(3)言行一致,樹立典範。
信任領導者,未必就是喜歡他,也未必認同他所做的任何一件事,追隨者的信任,是基於確信領導者能說到做到,也就是相信他具備“言行一致”的美德。
領導者的行為必須和他所堅持的信念相符,不能相互矛盾,他的行為更不能背離了他的信念。
卓有成效 的領導者並不是基於個人的聰明才智(當然聰明才智也很重要),而是能保持前後一貫的作風。
(4)領導就是責任。
領導並不是指階級、頭銜、特權或金錢。卓有成效的領導者清楚地知道,自己必須為最終的結果負起責任,無論好的結果或不好的結果,他都必須面對,並且全權負責。
因此,他渴望有強而有力的團隊,他自律甚嚴,並且要求屬下百分百地付出和貢獻,所以他不會擔心屬下的能力比自己強。
但當屬下不努力時,領導者也會不假辭色地給予提醒。
領導者更會把他們的成功視為自己的成功,而不是看成對自己的威脅。
領導是一項工作,領導者必須承擔責任,並協助屬下做正確的事,以言行一致、樹立典範為要求,做出重大的貢獻,才能贏得部下的追隨,實現組織的使命與願景,真正成為一位思想家或先知,這也是德魯克一生的最佳寫照。
他的著作很多,創建了很多新的概念,知行合一,開明管理,做出了偉大的貢獻,成為了改變世界的領導者,贏得了世人的尊崇和追隨。
考察領導是否具有如下七大特質
我們從人類的行為來觀察領導者,看看他們究竟有哪些共通性。在此基礎上,德魯克進一步**出卓有成效的領導者的共同點,即他們都具有以下的特質。
(1)知道什麼事是我必須要做的,而不是我想要做的。
成熟的領導者由於心胸開闊,願意接納別人的意見,因此,他會兼聽專家反對的建議,而不會偏信自己喜愛的說辭。
甚至,他會選擇對社會有益,對企業有利,但對自己而言,壓力更大的工作去做,因為這就是他必須要做的事。
(2)知道我應該做什麼,才能讓工作變得更出色。
優秀的領導者常自問,我能做什麼?
而不是,我喜歡做什麼?
往往喜歡做,有興趣做的事大都不是自己的長處,更不是能有所貢獻的事,這樣,就容易一事無成,毫無成效可言。
身為頂尖的領導者,要能發揮自己所長,讓別人來補充自己所短,才能讓工作變得更出色。
因為頂尖的領導者會認清現實,認識自己,他清楚地知道,要能成就一番大事業必須依賴團隊的合作,絕對不能單打獨鬥。
組織的目的,在於使一群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來。
(3)知道企業的使命和目標是什麼。
任何組織都有其成立的宗旨和目的,企業的宗旨反映了企業對社會與人類的正面價值的追求。
找尋企業的使命和定位,再由市場和顧客給企業下定義,弄清楚顧客是誰,顧客應該是誰,並將此轉換成企業的具體目標。當然,企業的使命是持久的,而目標是暫時的,為了實現企業的使命,必須具有策略的思維與方針,才能將目標落實,最終才能實現企業的使命。
卓越的領導者深知,企業若要完成使命,必須依賴自身的核心能力,但更重要的是,若想成為卓越的領導者,要懂得善用集體的智慧和創新,這樣,才有可能在經濟不景氣或經濟衰退時,使自己的企業立於不敗之地。
(4)對人的多樣化要有絕對的包容性。
企業是集合不同個性、屬性及各類專才的組織,為了實現企業的使命和目標,這是必要的做法。
企業不是要找同樣類型的員工來工作(更何況,這樣的員工也是找不到的),企業的領導也不要刻意尋找與自己類似的人,因為有效的領導者對員工的多樣化都有絕對的包容性,他們要做,並且能夠做的是,發揮他們的長處,從而讓他們對企業做出貢獻,滿足外界客戶的需要。
這是領導者之所以存在的唯一理由, 而不是讓企業成為“改造員工個性的工廠”。
但當涉及個人的行為表現、價值標準及品行操守時,有效的領導者則完全不能容忍所謂的“多樣化”。
(5)不擔心員工的能力比自己強。
劉邦之所以是劉邦,是因為他懂得知人善任,用人長才。
雖然張良擁有超人的策略思維與規劃才能,蕭何具有財務的專精和安撫民心的專長,還有識才的本領,但是,劉邦還是找來了韓信。
對於這些人才,劉邦不但不妒忌,反而讓他們組成了高績效的團隊,建立了強大的國家。
無獨有偶,這句話也驗證了鋼鐵大王卡內基的墓誌銘上的那句話:一位知道選用比自己能力更強的人來為他工作的人安息於此。
卓有成效 的領導者也都是如此。
(6)每天“對鏡檢測”,自我覺察。
卓有成效的領導者通常會養成自我省察的習慣。
例如,當每天早上起床,站在鏡子前 面時,他們會自問:這個人,是否正是他們所要成為的人。
通過這樣的自我檢測,他們能自我鞏固,並且抵禦身為領導者面臨的外在誘惑。
他們也會自問:我是否只是做一些討人喜歡的事,而不是對的事,同時,也疏忽了更根本而長期的事。
(7)真正的領導者並不是傳教士,而是篤實的實踐者。
領導者之所以能成為領導者,不是因為他們說了什麼,而是要看他們做了什麼。
光說不練的領導者是無法獲得屬下的信任的。
只有通過有效的行動,才能經得起事實的檢驗。
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位真正的領導者。
領導者,必須經得起事實的檢驗,自我省察的心智、用人長才及做自己所能貢獻的事。
然而,今日卓有成效的領導者未必能在明日的環境變動下依然成功,為此,21世紀最大的挑戰是使企業具有一位能夠應對變革的領導者,企業要主動尋求變革,並且,視變革為企業的機會所在。
本文摘選自詹文明著《管理未來:卓有成效的德魯克》(東方出版社出版)
德魯克迷必讀的6本德魯克社會生態學專著
《管理新現實》
《後資本主義社會》
《變動世界的經營者》
德魯克的2本經典小說
《行善的誘惑》
《最後的完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