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一直生活在互聯網上,但請注意,這張網路是別人的,只是借你用用

2015-10-26 09:47  新芽NewSeed  B座12樓

風險投資公司、專業投資人B座12樓(微信公眾號:B1-12F)。

摘要在今天,互聯網一直是人類最神奇的發明之一,但是,當互聯網的體量足夠龐大,互聯網對每一個個體來說,可能僅僅是Facebook、Twitter、淘寶、微博、Youtube。

  如果工具足夠強大,我們會不會被自己創造的工具束縛呢?

互聯網可能就是一個例子。在今天,互聯網一直是人類最神奇的發明之一,但是,當互聯網的體量足 夠龐大,互聯網對每一個個體來說,可能僅僅是Facebook、Twitter、淘寶、微博、Youtube。

這個時候我們面對的不是那個被人類賦予了價值觀的互聯網,而是一個又一個"應用",而這個應用的價值觀顯然只屬於某些具體的人。在David Weinberger看來,"應用"的誕生,讓互聯網變成一個又一個孤立的世界——當然還沒有完全實現,每個孤立的世界的價值觀與互聯網的價值觀想去甚 遠。

  是的,因為曾經苦難而曲折的歷史與教訓,我對任何運動式的事件保持懷疑和警惕,不管在最開始的時候它被怎樣祝福,被賦予了多少美麗的幻想。

對我來說, 這是避免災難的最後一道防線。

今天推薦的是一篇短文,有點難懂,並且聽起來有點危言聳聽,但是千萬不要把這當做保守主義者的喋喋不休,前進的時候聽聽這些 異見者的聲音,也不是壞事。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盈動投資(incapital2009),作者為David Weinberger,由sibyl玥編譯。

      互聯網的成功已經勢不可擋

  上世紀九十年代,許多互聯網必勝主義者都這麼認為。而如今,我不得不承認,這一持續二十多年的信念可能不會成真。

  互聯網構架異常獨特,且會反映某些特定的價值觀。

而我們對互聯網的使用以其結構為基礎,並會鼓勵人們踐行那些價值觀。所以,互聯網會根據這些價值觀改變我們。

  我依舊相信互聯網構架很特別,並且反映著被西方自由主義者們視為基本原則的價值觀。

其間資訊的傳遞不受中央掌控,沒有基於內容、性別、受眾或者用途的偏見。

所以,互聯網構架重視開放的資訊傳遞,重視閱讀和發帖的民主與自由,重視開放的觀點和市場。

  過去我會說,只要這種構架一直存在,這些價值觀便會傳達到運行這一結構的系統之中。

但如今,互聯網的結構並沒有改變,價值觀的傳遞卻被構建在互聯網上的多層上層建築扼殺了。

  簡而言之,我擔心互聯網已經僵化,就像道路被鋪上水泥一樣。你能一輩子都呆在網上,但卻感覺不到它的活力。

我們認識的互聯網只是我們熟悉的那部分

  科技決定論認為,科技塑造著我們的思維和行為。說的極端點就是:互聯網就像一個掉落的保險箱,我們就是被其砸中的人,所有人都無法抵抗它的影響。

  我是一個比較溫和的科技決定主義者,認為互聯網更像是一座圖書館。過去我相信這些溫和的影響是無法避免的。

即使是在網路監管嚴格的地區,人們依舊能通 過上網有所收穫。

但“使用互聯網”的範疇很廣。

當我聯網調整家裡的智能恒溫器時,你能說我受到了所謂的互聯網價值觀的影響嗎?

就算互聯網更像一個圖書館而非掉落的保險箱,它也僅僅是一個工具而已,怎麼會影響到我們的世界觀呢?

  1996年,羅格西爾弗斯通和萊斯利哈頓寫道,科技的設計方式和使用者將科技運用於生活中的方式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區別。

在大多數人接觸到互聯網之前,早期的互聯網使用者們已經對其有了一定的瞭解。這一瞭解不一定會反映科技設計的初衷。

所以,當某人第一次向你介紹互聯網時,他會告訴你互聯網的用途, 直接或間接地將其認為重要的事物告訴你。

這將影響你對互聯網的理解。

這符合埃莉諾羅施的“原型理論”:人類是通過自己認為重要的事例而非簡潔的定義來了 解事物的。

  我認為這準確地解釋了科技決定論。一些人出於某些原因發明了互聯網,指出一些原型事例——分享檔或者發送郵件——從而塑造早期用戶們使用互聯網的方式。

但是隨著時光流逝,互聯網開始背離設計者們的初衷。

萬維網讓原型事例變成了主頁,社交網路讓原型事例變成了臉書,移動設備讓原型變成了應用——不過我認為這一步還沒有實現。

  如果你現在問我互聯網的的原型事例是什麼,我會回答是萬維網。與過去的介面相比,流覽器的網頁更加簡潔,上面還有可以跳轉的連結。這能讓互聯網走出科技圈子,走向普通用戶。我希望我們能夠抓住這次機會,擺脫過去在聯繫和創造力上的桎梏,以人類的方式繁榮下去。

互聯網不再屬於我們

  這一希望並非只是鏡花水月。在萬維網誕生的早期,我們在網上遇見的事物,都是抱有這種價值觀和願景的人們自己製作的。

例如在博客剛剛興起時,博客愛好 者們不只是把它當作一種發佈文章的方式,而是一種社區建設。

這就是為什麼在早期博客中,“友情連結”是必備的,上面列出的博客構成了博主的博客圈。

  然而博客圈並沒有發展壯大,臉書誕生了。

  從許多方面來說,臉書實現了博客的夢想。

用戶在上面交流緊密,還有許多社交網站維護工具,就連那些不愛寫作,沒時間維護臉書的人都難以抗拒其魅力。

但是我對其喜憂參半,一個最為重要的原因便是:博客圈是由我們自己建立的。我們發帖,我們設置連接,讀到的內容完全屬於我們自己。在當時,博客的內容與職業媒體所寫的內容是相對立的。

博客是我們的。

  但臉書不是我們的。它屬於別人,只是供我們使用。

互聯網的價值觀正在被標籤化

  如今的互聯網新原型是臉書,所以我保持20年之久的信念開始瓦解。臉書讓用戶無法參與到互聯網構建中,互聯網構架也就無法對他們產生影響。

如果他們只是沉迷於臉書,那就只是臉書在塑造他們的價值觀。

而臉書的價值觀和互聯網相差甚遠。

  克裡斯頓桑維在他的文章《反電視的互聯網》中寫道,隨著媒體的改變,舊式互聯網一對一或者同伴交流的模式已經難以為繼。資本雄厚的主流媒體公司可以 在內容分發網路購買空間,實現一對多的傳播,小公司則承擔不起。總而言之,互聯網分發設施的改變讓個人內容的傳播變的更加艱難。

  所以,並不是說我們中許多人都只使用臉書這樣的應用,從來沒有機會體驗互聯網構架的光輝。克裡斯頓桑維的意思是,互聯網構架已經被商業需求所扭曲,天堂已經僵化。

自由仍在

  然而,我對互聯網依舊保持樂觀,因為許多應用依舊體現著互聯網構架。我們依舊可以在網上閱讀各式內容,可以隨意發帖探索,設置連接。如果你想通過互聯網這一伺服器傳遞資訊,你能像20年前一樣自由地使用它。

與商業巨頭抗衡非常艱難,但你仍可以自己創建一個搜索網站、一個線上書店,甚至一個新的社交網站,互聯網依舊擁有企業家和慷慨者的一席之地。而且,開放的文化也依舊存在於Reddit這樣的網站中,互聯網精神依舊存在於程式設計馬拉松、工程文化,甚至 Youtube網站中。

  隨著互聯網構架對我們的行為和價值觀的影響越來越間接,我們應該有所行動,傳播這些內嵌在互聯網構架中的價值觀。

我們可以推崇自由文化運動,支持尊重我們的企業,反對只想獲取資料和金錢的企業,並教導年輕人互聯網運行的方式及其曾經的榮光。

  我們的任務重大,並且刻不容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en098193854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