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電商燒錢謎圖 燒錢大戰仍繼續!4千多家無一盈利

來源: 中國經營報(北京)本文來源:中國經營報 作者:李立 第一贏銷網

“生鮮電商不好做,從去年到現在我個人已經虧了100多萬……”搶鮮購創始人魯振旺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坦率地說。

魯振旺的另一個身份是上海萬擎商務諮詢有限公司CEO

在投身生鮮電商之前,他是互聯網資深觀察者,新浪微博上有35萬粉絲,正是看到了自身優勢與生鮮電商存在的機會,他幾乎暫停了諮詢業務專心做生鮮。

但現在的結論是,前景很美好,現實很殘酷。

魯振旺的實踐只是生鮮電商的一個縮影。業內流傳一種說法,4000多家生鮮電商,無一盈利。

但另外一面,電商巨頭爭先佈局生鮮業務,天貓、京東、亞馬遜、順豐優選、一號店等無一缺席;虛火旺盛的垂直生鮮電商也在繼續融資燒錢。

來自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資料顯示,未來5年生鮮電商行業市場規模大約為1000億元,占生鮮總銷售比例達到15%。

潛力龐大的市場被認為是電商繼3C、化妝品、服裝等品之後需要重點進攻的品類。

在億歐網聯合創始人、O2O分析師黃淵普看來,儘管一直在燒錢,但生鮮電商的市場其實還未引爆,市場格局也未確定。

盈利壁壘

對於大多數嘗試生鮮電商的消費者來說,最初的認識大都是從“物美價廉”的“爆款”開始的。

比如車厘子,生鮮電商連續上演的車厘子大戰也成為業內的經典價格戰。通過C2B模式,天貓較早試探了生鮮市場的潛力,2013年6月底,天貓發起美國車厘子網購訂購。

6月27日至7月8日,13天內共有84531人線上預訂,訂單總金額1500萬元,共預訂美國西北車厘子168噸,相當於國內一座中型超市9年的銷量,也創下中美電商貿易史上最大單筆水果訂單。

據天貓內部人士透露,天貓內部當時也正是看到生鮮品類的潛質,彙報給逍遙子當即獲批,“但當時的目標並非盈利”。在做了連續實驗與試運營之後,2013年年底天貓上線了“喵鮮生”。

車厘子大戰愈演愈烈,2015年達到一個新的高峰。

天天果園、順豐優選、本來生活、1號店等均加入其中。

最低價被天天果園打破,跨年團購99人參團以9元每斤的價格發貨,天天果園又針對APP用戶端發起29元一斤的限購活動。但在業內看來,各家都是貼錢在打價格戰培養用戶,這也是生鮮電商現階段談不上盈利的直接原因。據魯振旺估算,以易果118元/4斤的車厘子為例,一個單至少虧30元。“一般的小規模商家是燒不起的”。

物流成本的居高不下也是生鮮電商難以盈利的重要因素。

據《生鮮電商行業發展研究報告》顯示,從供應商到最終消費者主要分為幹線運輸、倉儲和宅配三個環節,在以上三部分完全外包的情況下對比常溫商品與冷藏商品的成本(不考慮市場結構):冷藏商品的幹線運輸與倉儲成本是常溫商品的4~5倍,而宅配成本是1.3~1.5倍。

而據業內人士測算,倉儲成本加配送成本至少占到客單價三到四成,“還必須是沒參加價格戰的正常客單價”。

除此之外,黃淵普認為,生鮮的線上購買市場還未完全引爆。

“使用者消費習慣還需要培養,中國的強社區文化形成的社區生活圈,社區周邊可以買到大部分生鮮必需品,加之冷鏈物流的建設不足,用戶沒有形成強購買意願。” 企鵝智酷的調研資料顯示,45.2%的用戶在網上購買生鮮的主要原因是價格更實惠。

已形成高頻購買習慣的用戶並不多:一周買一次(或更多)的用戶占12.4%,半月買一次的用戶占11.1%。目前,偶爾購買的用戶占大多數,高達65.8%。

誰是贏家

即使看似阻力重重,生鮮電商市場仍在持續發酵中。

高潛力的市場仍在刺激著巨頭與資本入場。

黃淵普認為,3C、化妝品、服裝這些標準化較高的品類充分競爭後,今年下半年到明年,生鮮電商毫無疑問將是電商平臺看重的下一個先鋒。

除此之外,雖然價格戰還在打,成本居高不下,但生鮮電商的利潤空間大,重複購買的頻次高,也能為電商平臺聚客。

魯振旺認為:“產品對客戶的黏性強,且對標使用者的小資屬性重,才能形成穩定的高品質用戶群。”

經過一輪輪的價格戰洗牌,市場也在發生變化。目前市場上的生鮮電商大致分為四類:

一是平臺類電商,以天貓、京東為代表;

二是垂直型電商,主要包括中糧我買 網、沱沱工社、優菜網、本來生活網、優果網、易果網等;

三是以順豐優選為代表,物流企業自己做生鮮電商;

四是線下超市,以沃爾瑪、永輝超市為代表,依託自 己的體系優勢發展線上生鮮服務。

據企鵝智酷《2015年中國生鮮電商研究報告》披露的資料顯示,天貓份額優勢明顯,其滲透率達到43.8%,其後三名分別是京東、天天果園和順豐優選,滲透率介於11%到15%之間。

但隨著電商平臺各自在生鮮上加碼,形勢也在發生微妙的變化。

繼阿裡投資易果之後,京東投了天天果園,和永輝牽手,各自都在為進攻線上生鮮添磚加瓦。

“垂直類和細分市場仍然有機會,巨頭的競爭也將加劇”。黃淵普分析,順豐在冷鏈供應和相關大資料積累是最強的,但缺線上流量;京東處於線上第二、物流第二的位置;天貓線上流量很有優勢,但線下物流能力有待提高;雖然通過入股蘇寧將整合其物流優勢,但短期內還難以見效,蘇寧的物流2014年開始全面發力,冷鏈的配送能力仍有待提高。

對於小商家而言,獨立存活的空間將會越來越小,平臺的優勢和影響逐漸顯現,投靠平臺先在燒錢期活下來是一種選擇。

平台方提供的資源支援不是小商家單打獨鬥能解決的,這或許是魯振旺們想把店拓展到天貓上去的重要原因。

“但是首先要解決差異化競爭的問題,必須有自己的特點,長尾市場仍然存在。”據天貓生鮮小二介紹,天貓確實對生鮮從價格到品質有一定要求,確保良好的用戶體驗。

另外一面作為平臺方,天貓提供給商戶的也是一整套的資源支持,比如以平臺方提高商家的整體議價能力,通過與原產地政府、行業協會合作,以政府做背書提升對原產地直供產品的把控。

除此之外,阿裡的大數據也在滲透到生鮮的供應鏈建設上,大型的活動提前做C2B的預售服務,説明商家提供立體的物流解決方案。

2014年天貓“雙十一”線上銷售澳洲鮮奶,消費者網上下單後,澳洲牧場才開始擠奶進行生產,從澳洲牧場擠奶灌裝,7~9天時間就能到達消費者手裡,發往全國66個城市。

但另外一面,魯振旺認為“喵鮮生”像另一個“聚划算”。

“同一個單品只上一家店,等於鼓勵大家打價格戰,只有真正物美價廉才能上頭條,而真正上了頭條的價格是很難賺到錢的。”

毫 無疑問,瘋狂的生鮮電商還處在燒錢培養用戶習慣的階段,什麼時候大家開始考慮盈利的問題,市場才會慢下來、理性起來。

而相對特殊的是,生鮮電商的用戶不像外賣、打車市場那麼容易建立,他們敏感、看重品質,幾乎不給試錯機會,注重口碑效應,而生鮮又偏偏是最難建立標準化的產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en098193854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