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業“壞”時代?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作者:2015-10-26 7:18:16

導讀:最近,有消息傳,2000多家台資企業大舉“撤離”東莞,500萬工人“無工可打”被逼離開。

  三 個保溫瓶,一個是日本製造的某品牌保溫瓶,折合人民幣300多元;一個是由某卡通品牌授權在國內生產的保溫瓶,超市里售價約為150元;一個則是在廣交會上展示的樣品,定價為15元。

這三個保溫瓶各有所長,第一個以保溫技術見長,第二個是外觀設計吸引人,而最後一個則是價格優勢。

  現在,珠三角等沿海地區一個工人月薪,約為3000~4000元,以最簡單粗暴的計算方法,15元的保溫瓶,工廠一個月要賣出超過200個保溫瓶才能支付一名工人的工資,此外,加上廠房、機器折舊、運輸等運營費用,不知企業要賣出多少個產品才能維持正常的運營。

  最“壞”的時代到來

  自2008年之後,國內成本優勢加速殆盡,珠三角工人工資幾年間大約漲了兩三倍,而大多產品漲價有限。成本節節攀升,導致紡織服裝、鞋子、玩具、保溫瓶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大規模轉移或倒閉。根據亞洲鞋業協會統計,近年約有1/3鞋業訂單從中國往東南亞轉移。

   最近,有消息傳,2000多家台資企業大舉“撤離”東莞,500萬工人“無工可打”被逼離開。此資料是否準確真實未得到官方的回應,筆者多次對“世界工廠”的製造基地東莞實地採訪,所看所聽多少能反映出這裡近幾年的變遷:此前,從廣州開往東莞的客車,入座率基本維持在七八成甚至滿座,而如今可坐40多人 的大巴有時只有五六個乘客;此前,在東莞厚街一些高端酒樓,都需要提前預訂位置才能就餐,而如今卻變得門庭冷落。

  而宏觀資料的變化則更 清楚地勾勒出中國製造近年來的軌跡。

2008年,中國外貿在入世7周年後首次增速低於20%,此後再難以回到原來的高速增長時代,如今甚至還陷入負增長。

據海關統計,2015年前三季度我國進出口總值17.87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7.9%。被喻為中國外貿風向標的廣交會同樣折射出中國製造處境艱難。從 2008年之後,多屆廣交會到會海外採購商和成交額兩項最重要指標皆呈現下滑態勢。

目前,第118屆廣交會正在進行中,在本屆廣交會開幕前的新聞發佈會 上,廣交會新聞發言人徐兵表示,由於當前世界經濟復蘇步伐緩慢,全球貿易持續低迷,我國外貿形勢依然複雜嚴峻,下行壓力大,以及採購商與會的相關資訊不樂觀等,綜合各方面因素影響,預計本屆廣交會到會境外採購商人數較第117屆將小幅下降。

  中國製造進入焦慮的狀態中,甚至陷入悲觀的情緒中。難道因成本優勢喪失,中國製造最好的時代就已逝?

德國、日本等製造大國都曾遭遇過成本攀升時期,包括汽車產業在內的多個產業都大規模向外轉移,但並未傷及元氣,而是順利完成產業轉型升級。

當下,德國政府推出“工業4.0”戰略,意在搶佔新一輪工業革命的制高 點,其核心是智慧製造。

而在“世界制霸”的技術觀念與目標的驅動下,日本在汽車、環境、資訊、精密儀器、自動化、醫藥等技術領域,依然處於時代最先端的地位。

得益于技術創新、精益管理以及“走出去”等戰略,日本豐田汽車已連續三年穩坐全球車企銷量冠軍的寶座,今年第四次蟬聯冠軍的機會依然很大,其混合動力 和氫燃料汽車技術在世界一馬當先。

  中科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今年6月發佈了《中國現代化報告2015》,該報告對世界131個國家1970年至2010年的工業現代化定量評價,指出2010年中國工業水準比德國、英國大約落後100多年,比日本落後約60年。

  陣痛之後能否迎來黃金時代?

  轉型升級,這一口號喊了許多年,但要實施起來並不容易。在嘗試從代工模式轉向個性設計和拓展內銷市場過程中,不少企業往往由於種種原因引發資金鏈斷裂而宣告轉型失敗。

但是,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這依然勢在必行。在轉型升級路上,不僅是需要企業主有情懷、眼光和膽識,不斷導入先進的技術和設備,還需要政策的扶持、社會多方面資源配合,以及工人素質整體提高等多方面合力。

  近年來,作為中國最重要外貿平臺,廣交會正在加速步伐改革,推進“廣交會+互聯網” 行動計畫,打造智慧廣交會,協助中小企業進行線上線下交易。

而作為國內前三的B2B中國製造網,從2011年開始舉辦“中國製造之美”的純公益性質評選活動,並將這些獲獎產品向海外買家推薦。中國製造網總裁許劍鋒談到,起初開展這項活動時思路並不太清晰,走過一些彎路。

其實,比起華為、格力、海爾這類大型企業,中小企業更需要有平臺來推薦,而且這類企業也更靈活,創新更積極,通過這幾年參賽的產品,可以深刻感受到整個社會、整個中國製造對製造創新方面的巨大熱情和能量,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關注或已經著手從設計和創新這兩方面提升自己公司產品的附加值。

  恒隆集團主席陳啟宗最近接受秦朔朋友圈採訪時稱:“如果說中國經濟處於一定的調整期,這個我承認,但要說中國實體經濟的黃金時代已結束,這是癡人說夢。

中國經濟真正的黃金時代還沒有開始呢。”

   我國傳統優勢弱化、新的競爭優勢尚未形成,綜合成本要素上升,產業和訂單轉移加快,這是事實。

但與此同時,中國也正加速產業調整,在這過程中難免經歷陣痛,蹲下只是為了跳得更高。

中國政府今年推出了中國版“工業4.0”規劃的《中國製造2025》,力爭用十年時間,從製造大國邁入製造強國行列。

   中國的通訊、高鐵、汽車、家電以及核電等產業在國際上地位正不斷提升。

就在10月21日,在國家主席習近平見證下,中國比亞迪總裁王傳福將該公司製造的全球首台純電動雙層大巴賣入倫敦,在擴大其全球新能源汽車版圖上又攻下重要一城。

在傳統汽車領域落後于歐美日車企的情況下,國內一些自主車企試圖從新能源 汽車新領域實現彎道超車。比亞迪這家昔日從事電子代工的企業,正一步步實現自己的夢想。

  隨著新一代資訊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中國製造業存在無限的想像空間。

即使是小小商品,就如前面所提到的保溫瓶,一方面在生產環節導入智慧化生產,將可大大降低勞動力成本以及提高生產效率,另一方面在產品上加強外觀設計、導入新材料、開發新技術以及提升品牌等,將可以從15元賣到150元、300元甚至更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en098193854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