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體驗乏善可陳 百度O2O會否像電商一樣黃掉?

來源: 21世紀商業評論 (廣州)本文來源:21世紀商業評論 作者:魏武揮

第一贏銷網

正如同阿裡在社交領域屢敗屢戰一樣,百度在電商這個領域,也同樣如此。

正如同阿裡在社交領域屢敗屢戰一樣,百度在電商這個領域,也同樣如此。

2008年,淘寶封殺了百度,淘寶的商品很難在百度裡搜索獲得——這當然是阿裡為自己的廣告收入建立圍牆,但百度不是很以為意。

在百度看來,作為中國流量排名第一的網站,如果不能獲取網店的廣告收入,為什麼不自己做一個商城呢?

反正淘寶的核心邏輯是“流量分配”,流量,我百度還會缺嗎?

百度隨即推出了“有啊”,但在三年後,關閉了這個類淘寶平臺。

2011年4月,有啊捲土重來,成了一個本地生活服務平臺。

一年後,被整合進愛樂活,但後者2013年轉型成一個導購網站,2014年又轉回來做時尚類B2C商城,今天已經沒有什麼太大的行業影響力了。

百度的另一條線的電商努力是:與日本樂天的合作。

2010年開始招商運作,然而2012年樂天就宣佈關閉了合作項目樂酷天。

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百度還嘗試了“微購”和“百度Mall”。

微購站倒還是在運作,百度Mall在宣稱2015年6月正式上線後,直至今日,依然只是宣傳圖片。

百度始終做不好電商項目,BAT三強中的另外一家——騰訊——也沒有得手,最終把自己的電商業務全部賣給了京東,並置換了京東的股權,去和阿裡抗衡。

但百度比騰訊還要糟糕,它的電商業務,連交付給協力廠商都沒有太大的亮點。

百度的確是流量之王,依託強大的流量分配,搜尋引擎關鍵字賣得不亦樂乎,可為什麼在電商這個行當中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折戟呢?

很多人認為,百度沒有“電商基因”。這句話不能說不對,但總是太泛。基因論是摸不著看不見的論調。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角逐,我慢慢意識到,是因為百度在電商行當上的失敗,其實是支付這一領域的失敗。

與 京東不同,百度真正想做的電商還是類淘寶性質的“虛擬地產商”,這是由於它一貫做導流業務所決定的。但虛擬地產商的玩法,其實有很多業務環節是割裂的。

比如說,商品是商家組織的,不是平臺組織的。客服是商家完成的,不是平臺完成的。

物流是商家找來的,不是平臺張羅的。

如果說連零售最根本的支付都做得不好的話,整個平臺,用戶體驗是四分五裂的。

阿裡系做支付寶的主要原因是為了解決當時的買賣互信問題,非常類似國際貿易中常用的信用證體系——國際貿易和電商一樣,都是遠端交易。

但支付寶同時也讓平臺得以控制零售上一個重要環節的體驗。

電子商務說到最後,還是現金流與物流。

既然平臺很難去控制物流,那麼,現金流再不能控制,光靠資訊流(還是個分配),很難做好一個虛擬地產商。

BAT角逐互聯網金融,百度也拿出了它的武器“百發錢包”,但不得不說一句,乏善可陳。

騰訊一開始也缺少進攻的武器,但依託微信社交場景,紅包成了現象級產品,至少在綁定銀行卡這個問題上,騰訊已無後顧之憂。

但百度的互聯網金融之路依然很迷茫。在百度平臺上,用戶既沒有購買東西的必要,也沒有社交隨喜的欲求,那麼,只剩下一件事了:O2O。百度全力突擊O2O,與它的互聯網金融佈局互為因果。

必須重視自己的金融業務一脈,否則,百度的O2O方略,依然有可能步它電商的後塵。畢竟,在O2O領域,支付被普遍認為是構建閉環中的重要一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en098193854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