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機器人競技場

一財網 王珍 2016-02-02 19:24:00

面對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四大機器人跨國巨頭都在加快推進中國本土化。

2015年國內工業機器人本體需求規模首次突破百億,以四大巨頭為代表的外資企業佔據了85%的份額。

中國製造2025”規劃到2020年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的國內市場佔有率要達50%,這任重道遠。隨著跨國巨頭本土化的深入推進,國產機器人產業正在與前者爭奪市場份額。

中國機器人市場是一個巨大的競技場,中國本土企業能笑到最後嗎?

全產業鏈的本土化

以往,機器人的最大應用領域是在汽車行業,如今,機器換人的浪潮已席捲3C、家電等其他傳統製造業。

因此,幾大巨頭在汽車產業密集的華東地區紮根之後,去年又紛紛在3C、家電的全球重要生產基地華南地區加快佈局。

20157月,庫卡與深圳寶安區政府簽署了關於在深圳設立分公司或工程中心的備忘錄。緊接著,20158月,安川電機與美的集團簽約成立兩家機器人合資公司,一家做工業機器人,另一家做服務機器人。ABB也不甘示弱,ABB機器人(珠海)有限公司同期正式成立並投入運營。

ABB珠海公司總經理王國超在2015高工機器人年會上說,ABB機器人的中國業務在過去21年裡穩步增長,在中國2014年的銷售收入達58億美元,其中90%的銷售收入源自本土製造的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

珠海公司將在廣東、廣西、海南三省份開展ABB機器人應用開發、系統集成及客戶服務等業務,重點滿足華南地區白色家電、電子製造、汽車和食品飲料等領域對工業機器人快速增長的市場需求。

落戶珠海之際,ABB還跟總部在珠海的格力電器簽署了戰略合作協定。

談及ABB與格力電器的合作情況,王國超說:智慧技術正推動勞動密集型生產向自動化集約型模式轉變。格力珠海工廠的搬運、碼垛、機床上下料、鈑金衝壓等生產環節應用機器人後,實現了30%的效率提升。

不單銷售,機器人跨國巨頭正在中國打造全產業鏈的本土化,還包括本土化的研發、製造和服務。

庫卡中國區研發總監FlorianMader說,在韓國1萬個工人有437台機器人,如果中國工業機器人密度如韓國一樣,將有1100萬台機器人,市場潛力非常巨大。

截至20158月底,庫卡機器人中國的訂單數已超過2014年。

如今,庫卡在中國已有兩個生產基地,一個是20143月開張的庫卡上海工廠;另一個是庫卡收購的Reis公司在昆山的工廠,後者有利於庫卡拓展汽車行業外的一般性行業領域。

ABB的做法不同,發那科採取合資的方式實現本土化。早在1997年進入中國時,發那科就與上海電氣集團聯合投資成立了上海發那科機器人有限公司。上海發那科機器人有限公司從成立之初的3個人,現已發展到500多人,這相當於發那科全球總人數的十分之一。

上海發那科機器人有限公司的常務副總經理沈崗認為,由於國產機器人的精度有欠缺,因此目前特別是在汽車行業裡還是偏重用四大家族的機器人。

國產機器人用於機床上下料等環節較多,但國家也在加大投入,相信差距今後會減少。

國產機器人核心部件,也在突破之中。今後三年是中國市場佈局的關鍵,做得好 的企業就會站穩腳跟。

每個行業都有一些設備商、代理商、系統集成商,發那科要做的就是與他們合作,把機器人用到他們給下游客戶打造的生產線上。上海發那科機器人有限公司機器人弧焊電子銷售部部長劉堯表示。

安川通商機器人事業部的馮斌說,安川與中國企業是競爭與合作的關係。安川做機器人本體,中國企業熟悉各行各業、適合做系統集成商,大家在競合中共同培育市場。

中國企業艱難突圍

今年,國內機器人市場增長將放緩,而跨國巨頭本土化又步步緊逼、價格不斷下降,本土機器人企業只能在細分市場中尋找突圍的路徑。

高工機器人研究院(GGII)預計,2016年中國機器人市場的需求增速將進一步放緩,主要原因在於,一是製造業依舊不容樂觀,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產能進一步被出清;二是2013~2015年引進的機器人尚未及時消化。

高工機器人研究院董事長張小飛博士直言,機器人行業國內外領軍企業的規模差距明顯。

德國庫卡公司的年銷售收入超過20億美元,而中國新松機器人公司的年銷售收入約15億元人民幣(不只在國內市場銷售)

中國製造2025”的規劃提出,2020年國產機器人的國內市場佔有率要達到50%,國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的佔有率達到50%;2025年這兩個指標要進一步提升到70%

張小飛認為,這一目標的實現任重道遠

從細分市場突破,是一條可行的路徑。如,巨輪智慧從輪胎模具領域,轉戰輪胎行業的自動化,並取得初步成果。2013年,巨輪機器人事業部成立。我 們的發展思路,是通過我們的優勢行業帶動機器人發展,再帶動關鍵零部件發展。巨輪廣州智慧技術研究院的負責人介紹說,他們為一家杭州輪胎工廠做了自動化 方案,幫助他們實現了工藝自動化。

汽車行業利用機器人很成熟了,但是汽車零配件行業的自動化才剛開始,像香港一家汽配公司在全球40多個工廠都要自動化。這位負責人認為,國產機器人的出路,就是找好自己的細分市場;同時堅持技術創新、產業鏈創新,形成差異化優勢。

做減速器的綠的諧波公司,是另一個例子。它目前已在國產機器人的減速器市場中,佔據半壁江山。

綠的諧波副總經理李謙的突圍體會是,必須要有自己 的核心技術,否則賺取的利潤有限;好的性價比是競爭的前提,用數位化工廠來提升產品性價比,目標是80%的部件由機器人裝配;優質的服務是爭取客戶的根本。

據高工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高工投資的投資總監羅煥塔介紹,2015年工業機器人本體需求規模達到109億元,同比增長16%,比2014年接近50%的增速放緩。

而在去年國內109億元的機器人市場中,國外機器人的份額高達85%,產值達到92.5億元;國產機器人的份額僅為15%,產值約為16.4億元,儘管這已比201411%的份額高。

國家863專家孫立甯預測,未來五到八年,中國一定會出現跟國際巨頭媲美的跨國機器人巨頭,新松、埃夫特等企業已在崛起。隨著核心部件的突破,中國一定會有這樣的企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en0981938541 的頭像
    ken0981938541

    ken0981938541的部落格

    ken098193854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