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個人征信市場仍存“囚徒困境”,各機構不願共用資料成“資訊孤島”

2015-12-04 09:41  新京報  工行資深研究員 史晨昱

摘要從外部資料來看,目前政府已經開放的工商、學歷、學籍、公安等方面資料,各家都已先後接入,並無太多差異。

可從內部資料來看,每家公司都在標榜自己的資料很大很全很獨特,但普遍面臨資訊孤島問題。

  國內個人征信行業將正式呈現“兩大陣營”,即央行征信系統和互聯網金融信用資訊體系。但央行征信中心的個人征信資料尚未向協力廠商征信機構開放,而互聯網征信機構資料使用也局限於各自的集團。

  據媒體報導,央行近日下發了針對個人征信機構、企業征信機構以及金融信用資訊基礎資料庫運行機構的《征信機構監管指引》。該《指引》主要內容包括設立個人征信機構審慎性條件、規定對征信機構進行現場檢查、加強資訊主體的權益保護等。

  雖然《指引》發佈多少有些低調,但其影響不可忽略。

這標誌著我國個人征信業務除央行征信中心及其下屬的上海資信公司之外,開始向社會機構放開,這將極大促進互聯網時代下的征信業發展。

可以預期,《指引》下發後,年初籌備個人征信業務的各家機構通過檢查後將被授予牌照,從而國內個人征信行業將正式呈現 “兩大陣營”,即央行征信系統和互聯網金融信用資訊體系。

前者以商業銀行報送的信貸資訊為核心,後者基於個人交易和社交行為軌跡。

  但從目前來看,個人征信市場也還面臨一系列待解難題,首當其衝的則是各征信機構之間的資訊共用問題。

從外部資料來看,目前政府已經開放的工商、學歷、 學籍、公安等方面資料,各家都已先後接入,並無太多差異。

可從內部資料來看,每家公司都在標榜自己的資料很大很全很獨特,但普遍面臨資訊孤島問題。

  央行征信系統的缺陷在於,商業銀行報送的信貸資訊標準不一,相互之間難以橫向比較;信用資料來源狹窄,主要是通過線下管道,線上資料 難以獲得,限制了信用分析樣本量。

而源于互聯網巨頭的征信機構大資料積累最充分,採集資料的範疇已經突破了“金融屬性”,延伸到社交資料、電商數據等互聯網大數據。

但如何用這些缺乏驗證性、弱相關的資料,分析推導出與個人信用的強關係,是橫亙難題。

各方都希望能夠共用他人資訊而獨享自身掌握的資訊以獲得更多利益,由此形成了“囚徒困境”——央行征信中心的個人征信資料尚未向協力廠商征信機構開放,而互聯網征信機構資料使用也局限於各自的集 團。

  征信與其他基礎公共設施行業類似,有一定的公共性。

個人征信資訊的共用和整合能夠有力促進互聯網金融企業和商業銀行防範網路信貸與線下信貸的各種風險,促進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金融效率。

因此,征信建設目標應是形成一個充分競爭與合作並存的市場格局。

從合作的角度來看,共用資訊屬於構建信用社會的集體理性,交互降低搜集信用資訊、客戶評估成本。

從競爭的角度來看,同時從事協力廠商征信的互聯網金融企業與商業銀行如何分享個人征信資訊,是一個商業動態博弈過程。

  綜合我國目前狀況,縱向上,在國家推進政府資料統一開放平臺建設中,應突出考慮征信系統特點,整合中央到地方各行業部門的征信基礎資料,向符合要求的市場化征信機構提供公共資料查詢服務;在橫向上,鼓勵各類征信機構完善資訊共用協調機制,甚至可將征信機構基礎資料共用作為獲得個人征信牌照的優惠條件。

不同的征信機構應在產業鏈上扮演不同角色,各自尋找自己擅長的利基市場(又稱縫隙市場),徹底消除資料孤島。

否則當前日趨嚴重的“一人多貸”現象令人憂慮,難以徹底解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en098193854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