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億”心理服務“市場,O2O無人涉獵

2015-09-01 11:46  新芽NewSeedB座12樓風險投資公司、專業投資人B座12樓

摘要比如最近新冒出了好幾款“情感熱線”的APP,有些還拿到了早期投資。這些產品基本模式都一樣,就是平臺方聚合一批“知心大姐”,“知心大哥”,接聽用戶的情感熱線,其中有的APP還是付費方式接聽。

  今年O2O的“狂飆大躍進”,幾乎把生活領域各個方面全覆蓋。美甲、按摩、洗車這些熱門O2O就不說了,前段時間還看到有寵物護理的O2O項目,想不通這樣細分人群的市場到底有多大!但特別奇怪的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垂直市場的O2O卻相對比較冷清,市場玩家比較少,也缺乏眼光精准的投資人,這個市場就是——心理服務。

1、3000美元和7000美元

  一提到“心理服務”,大家可能就聯想到精神病人,吃藥打針什麼的。但其實“心理服務”和“心理治療”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有明確的劃分線——是否需要藥物干預。

以WHO的資料來說,中國有2.5億人需要“心理服務”,有8000萬人需要“心理治療”,有1600萬人屬於精神病患者。

後面兩類人群,都需要藥物干預,都是“心理治療”範疇,而2.5億“心理服務”的人群,是不需要藥物干預的。我們這篇文章只談“心理服務”,不涉及“心理治療”。

  美國“心理服務”目前一年大概有60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大約8000萬人使用,是一個龐大的市場。

美國“心理服務”發展歷史,會發現其實它和一個國家的財富水準關係很密切,只有到了一定的消費水準,“心理服務”才會凸顯。

經濟水準不到,可能首先還是要解決溫飽問題。

以美國來說,在1965年,“社區 心理健康中心法案”的頒佈,心理諮詢開始起步,當時美國人均GDP是3000美元;而11年後,1976年美國開始推行心理諮詢師註冊體系,使得心理諮詢市場爆發,那個時候美國人均GDP是7000美元左右。

  中國“心理服務”的發展,基本上是2008年“汶川地震”之後,因為災區急需心理援助而起步的,巧合的是,當時中國人均GDP也恰恰是3000美元; 這7年多發展以來,中國的註冊諮詢師從幾萬人發展到了將近70萬人,市場急劇擴大;而到了今年,中國的人均GDP也恰好超過了7000美元,使得“心理服 務”這個行業可能即將觸及爆發式增長。

2、真正的瓶頸在哪裡

  有人說,如果“心理服務”市場真像你說的這麼好,那為什麼不火爆呢?原因很簡單,當前國內“心理服務”市場,存在一個關鍵瓶頸:合格的心理諮詢師,太少了!

  上面我們說了,國內註冊心理諮詢師大概有70萬人。這個註冊制度,是人力資源部搞的一種執業許可證,通過考試獲得。

這造成大量持證諮詢師,僅僅是學了一些表皮的心理學知識,但是會考試就獲得了證書,而缺乏真正的執業實踐和案例時間。

有心理諮詢行業的專家認為,目前國內這70萬持證諮詢師,可能90%都不具備真正的心理諮詢專業能力和真正的執業能力。

  目前中國心理服務行業的混亂根源就在這裡。線下心理諮詢公司多如牛毛,但基本都在低水準發展;而線上一些心理諮詢軟體,不管是老牌的做了十幾年的,而是新近的一些心理諮詢APP,其實都沒做起來,原因很簡單啊:好的心理諮詢師忙都忙不過來,壓根不需要你來仲介?

而水準不夠的心理諮詢師,你給他仲介了業務,都是砸牌子的事情啊。所以簡單的撮合來訪者C端,對接諮詢師B端的心理服務APP,肯定是沒戲的。

3、情感熱線的「聲優」,不是「心理服務」

  在國內目前心理服務APP發展不太理想的情況下,就出現了一些變種,比如最近新冒出了好幾款“情感熱線”的APP,有些還拿到了早期投資。

這些產品基本模式都一樣,就是平臺方聚合一批“知心大姐”,“知心大哥”,接聽用戶的情感熱線,其中有的APP還是付費方式接聽。

  必須指出,這類“情感熱線”本質上是社交,基於“聲優”的社交,這和專業的“心理服務”完全是兩個不同的行業領域。

這兩個市場到底誰更有價值,各人的判斷可能不同;但是必須說明的是,“情感熱線”是自娛自樂的廉價消費,而“心理服務”是專業人員的有償服務。

4、贏家是誰?

  儘管目前國內心理服務網站、APP遇到了各種困難,儘管還有情感熱線的“干擾”,但“心理服務”快速發展是大勢所趨!

這個市場可能會在未來幾年內,突破千億人民幣規模,會出現贏家,而贏家必須具備這兩個能力:

  第一,在B端發展諮詢師的資源能力,能解決好目前B端諮詢師質量數量嚴重不足的問題。

  第二,在C端拓展使用者的產品能力,能讓更多用戶不再“諱疾忌醫”,更自然的接受、喜歡心理服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en098193854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