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該如何提升自我價值?
2015-08-30 牛頓商學院 NewtonFashionMBA
你察覺到了嗎?人才市場正在悄悄地發生變化。
過去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只要你能力突出,再海投簡歷就夠了。而現在,能力和簡歷已經不再是理想工作的唯一敲門磚,找工作變成了你和雇主雙向投資的過程。
因此,你需要弄清楚,哪家公司值得你投資?而你又值得被哪家公司投資?
我的本職工作是做諮詢。專長領域是人力資源諮詢,就是為企業搭建組織架構、優化績效管理體系、設計職業發展通道……
好吧,我當然不是來跟你們扯企業管理這麼無聊的話題。我想說,最近這幾年,我明顯感到企業人才管理的一些變化,而這些變化,對你我的職業發展都會帶來極大的影響。
第一, 你以為有能力就可以?其實還要看價值觀!
——對人才來說:你需要找到跟自己價值觀匹配的企業。
過去製造業占主流的時候,流程性、重複性的崗位需求很多。而現在,服務業逐漸占主流,互聯網的發展更是逼得很多傳統製造業不得不轉型。
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對腦力勞動者和創新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而腦力工作的勞動過程其實是很難用流程和標準來監控的。企業能夠控制的是他的時間,但投入程度是由他自己決定的。
所以,企業需要的是跟人才建立情感聯繫,形成精神契約,而這種聯繫和契約,靠的就是價值觀。
如今,很多企業選人用人,價值觀是第一位,其次才是能力。比如阿裡。
反過來,對人才也是一樣,為自己不認同的企業工作,就跟找了一個貌合神離的另一半,每天生活在一起,怎麼樣都會彆扭。
第二, 你以為海投簡歷就行?其實內部推薦成功率更高!
——對人才來說:人脈對於找工作來說,越來越重要。
從前,企業招聘更多依賴面試看人,而面試對一個人的瞭解實在太少了,更不用說很多企業的面試流程實在是……不科學。
這種招聘就如同包辦婚姻,只能在成親當晚揭開紅蓋頭的時候,才能一睹芳容,至於品性、才德,那更得要觀察好一陣子了。
而員工的內部推薦就不同了,一個員工願意推薦他的朋友,至少說明他的能力和價值觀是有信任背書的,找錯人的風險大大降低了。
我在公司也參與過很多面試和招聘,明顯發現,內部推薦要比盲目的社招靠譜得多。
所以,你大可不用費神地全網投簡歷,你的重大職業轉機並非源於什麼神秘管道,而是源自於你認識的人。
因此,你要做的就是廣交朋友,我身邊就有好幾個朋友通過職場社交網站找到了理想工作。
第三, 你以為你的飯碗很安全?其實企業自己都不安全!
——對人才來說:安全感只能寄託在自我價值上,而無法寄託在企業身上。
社會變化太快,能夠長青的所謂百年企業越來越少,而資訊的透明化跟去仲介化使得一直維持高利潤變得越來越不可能。以前整個戰略都是5年、10年的,現在能拿得出清晰的3年戰略的公司都不多了。
5年、10年,企業是不是活著都不知道。所以,你的安全感最終只能來源於你的自我價值提升,而永遠不可能來源於你的雇主。
第四, 你以為“以人為本”只是說說?其實是因為你不夠重要!
——對真正的人才來說:變化意味著機會。
從前做諮詢專案,講究先從戰略梳理入手,接著設計與之匹配的組織架構,然後配上相應的人力資源。
而如今,身處變革時期,穩定的組織架構、管理體系無法及時做出反應。組織和制度都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只有人,才有可能及時識別變化、快速反應。亂世出英雄,無非是這個道理。
所以,這幾年,組織設計的話題都在圍繞如何更加靈活、適合人才的發展,而不是追求穩定。
所以,對於真正有價值的人才來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How Google Works》就提到,要管天才員工,原則其實非常簡單:別擋他們的道。
第五, 未來你跟公司之間不再是雇傭關係,而是投資關係!
——對人才來說,提升自己的投資價值,找到值得自己投資的企業,才能不辜負你的努力。
Reid Hoffman(Linkedin創始人)的暢銷書《The Alliance》提到,未來的職業將不再是雇傭關係,而是互相投資的關係。即,企業和員工雙方,為了共同的使命和目標,互相在對方身上投資。
員工加入一家企業,除了物質回報以外,還會考慮他的興趣和發展,比如:這家企業能否給我提供一份我擅長且喜歡的工作?能否給我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是否具備對我有益的資源?
於企業而言,它更希望瞭解:這個員工是否能夠勝任這份工作?是否能夠幫助公司更快成長?
雙方將各自的需求提煉出來、找到交集、達成共識,就是形成長久聯盟的基礎。反之,如果雙方不能夠為彼此提供價值,那麼聯盟關係將無法維持。
你知道該怎麼做嗎?
在這個最好、也是最壞的時代。
如何把這個時代變成對你有利的機會,核心問題有兩個:
第一, 你是否值得被投資。
第二, 你決定找誰投資?
要回答這兩個問題,你需要對自己的價值進行盤點,找到願意投資你並且你願意投資它的企業。說白了,你需要設計一套適合自己的商業模式。
當然,跟企業不同的是,這個商業模式可不只是為了賺錢,它是我們生命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該怎麼盤點呢?
“個人商業模式畫布”(如下圖),是我根據《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裡的版本改進的,個人覺得比較適合中國的職場人士。
以下對這張畫布做了說明,括弧前面是針對企業的商業模式要素,括弧裡面是針對個人的商業模式要素,可以對照來看:
1. 問題(人生和職業目標):
首先要明確的是,你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方向不明確,努力只能是浪費時間。除了職業目標之外,還有人生目標也需要一起考慮。
因為,制定一個跟人生目標不一致的職業目標,就是跟你的人生耍流氓。
2. 目標客戶(我想説明誰):
你在工作中的角色是什麼?在企業內部,誰會從你的工作中獲益?在企業外部,你是否需要跟客戶打交道?
從這個角度來說,你的目標客戶可能是客戶、同事、上級、下屬,等等。
3. 獨特賣點(我是誰,我有哪些核心資源):
對這些目標客戶,你的價值是什麼,你有哪些核心資源。
首先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可以用冰山模型來看。冰山上面淺層次的部分,包括你的技能(比如寫代碼)、知識(比如宏觀經濟學)和能力(比如溝通能力)。
冰山下面深層次的部分,包括價值觀(即Value)、動機(即驅動力來源,這一點能夠驅動你的職業滿足感)、性格特質(比如關注細節)。
再來回答“核心資源”,它包括你的行業經驗、職業聲譽、人脈資源等等。
在企業的商業模式版本中,往往更關注核心資源。
然而,對於個人來說,“我是誰”顯然比“我有什麼”更加重要,你需要找到一個讓自己不斷付出熱情的職業。
4. 解決方案(我能做什麼工作):
在回答完上面的“我是誰”以及“我的核心資源”之後,接下來,你需要思考,基於這些內容,你能夠以及想要做什麼工作,包括目標職位、目標企業、目標地點等等。
5. 管道(怎樣找到目標工作):
明確了目標工作之後,你需要知道,通過什麼樣的管道、以什麼樣的方式能夠找到你想要的工作。
比如,你是去官網還是去招聘網站投簡歷,比如,他們的面試流程是怎樣的。
6. 收入來源(我能獲得什麼):
在這份工作中,你能夠得到什麼。這裡包括兩個方面:物質的以及非物質的。
7. 成本結構(我需要付出什麼):
為了得到這些,你需要付出什麼。這裡同樣包括物質以及非物質兩個方面。而這裡的物質成本有可能是你走向目標工作的機會成本。
8. 關鍵指標(如何持續提升價值):
這個要素稍作了改變,本來的要素“關鍵指標”是說,如何能夠持續驗證商業模式的可行性,而我改成了如何持續提升自我價值。
因為,對於個體來說,你的價值不是一成不變的,你需要根據自己的目標工作的需要而不斷提升。
9. 門檻優勢(如何處理關係):
這個要素也做了修改,對於企業來說,不得不時時面對潛在的競爭對手,所以建立起門檻優勢非常必要。
而對於個體來說,如何處理職業關係(客戶、同事、上級、下屬,等等),其實是比門檻優勢更加重要的方面。
以上的盤點,其實適用於很多場景。比如,擇業、跳槽、轉行、升職,等等。
並且,這種盤點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每一次的職業轉捩點,你都可以做一次分析,這個分析要比淺嘗輒止的職業規劃來得更加有用。
管理學大師德魯克曾經是位投資銀行家,別人眼裡看似光鮮亮麗,但是他通過自我分析,認識到這份工作並不那麼適合自己,可能會遭遇發展瓶頸,就果斷辭職了。
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世界上少了一個投資銀行家,但是多了一位管理學大師。
所以,不妨用這個方法為自己梳理一下,找到目標、發現自己的軟肋、並制定一個行動方案,或許能夠幫助你在職業道路上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