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是大染缸,VC們其實沒有新三板投資邏輯,投資最大的坑就是對市場的無知

2015-11-20 09:33  創業邦  澳銀資本

摘要最大的坑就是對這一個三板市場的不認識或者說認識不是很清晰,新三板市場化程度相對較高,又是一個大染缸,什麼企業都有。並不是掛了三板就有價值,非專業的投資人特別要注意這一點。

澳銀資本合夥人、風控總監歐光耀表示:新三板提供了一個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更加堅定了我們做價值投資的理念和決心。

新三板打破了既有利益格局,是資本市場改革的一個巨大政策紅利

  每一個市場熱點都有它很鮮明的時代特徵,一般都是改革的伴生物。所以新三板也一樣,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用一個時代熱詞,我覺得新三板算是資本市場顛覆性的改革,力度又大,速度又很快,從2013年12月份,國家正式把新三板定位為全國性的交易所市場,到2014年9月份實行做市制,變成中國最像納斯達克的股票交易市場只用了一年的時間。

相當於公司上市沒門檻了,只因局限於證券法對上市公司的法律定義,所以證券法修改之前,上新三板的企業還不能說是上市公司,但實質上講,已經是了。

可說打破了既有利益格局,是資本市場改革的一個巨大政策紅利,夠有衝擊力。

  無論怎樣,這是一個非常積極的改革。

雖然說目前也有很多問題,也存在很多不平等的利益結構,但這是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必然要走的路。

沒有所謂新三板投資邏輯,底層商業邏輯及企業的成長性仍是唯一標準

  關於投資邏輯,我們沒有變化,也不存在所謂單獨為了新三板一個的投資邏輯,澳銀資本一直關注醫療健康、TMT、硬體科技及清潔技術三大領域,其中醫療健康為主,其他兩個領域是作為輔助,從企業選擇上就底層的商業邏輯以及企業的成長性仍然是 唯一的標準。

所以對我們來講,新三板既是一個低成本獲取項目資源的管道,又是一個多元化的退出管道。

我們當然很重視新三板,同時也鼓勵我們所投資的企業去新三板。

  另一方面,從新三板的准入門檻和交易規則來看,其導向性非常明顯,它不在乎你的規模,也不在乎你的利潤,但是對你的規範性以及資訊披露要求會很高。

至於價值就交給市場來判斷,健康的資本市場本來就應該是這樣的。

我們在選擇投資標的及做投後管理的時候,並不擔心企業價值得不到挖掘,那本就是我們在做的事情,最擔心的就是企業不規範,資訊不對稱。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也算是我們佈局新三板的另一個邏輯吧。

而且相對於以往的一個壟斷性、高門檻的交易所規則來講,我覺得新三板本身是提供了一個更 加公平的競爭環境。

在這種環境下有些確實有特色、有潛力、有後發優勢的專案企業都能更加公平的參與競爭,更加堅定了我們做價值投資的理念和決心。

投資最大的坑就是對市場的無知

  最大的坑就是對這一個三板市場的不認識或者說認識不是很清晰,新三板市場化程度相對較高,又是一個大染缸,什麼企業都有。並不是掛了三板就有價值,非專業的投資人特別要注意這一點。

什麼是協議轉讓,什麼是做市轉讓,什麼又是競價轉讓,為什麼有的企業他掛牌很久沒有交易,也不能轉做市,投資人都起碼應該去瞭解。

特別是現在資本市場的掮客很多,他們作為FA的角色,在專案推進的時候,都會多少混淆一些上市或者掛板的概念,對已掛牌企業實力有浮誇,對投資新三板的收益多少有些粉飾,甚至有時候會故意回避掛牌後的流動性風險。

  第二個炒作的坑。

新三板之所以這麼火,確實是由於它是一個巨大的政策紅利。

一火就必然有炒作,有炒作就必定有泡沫,而且這個裡面也必然有一些資訊、身份不對等的利益團體在裡面攪局。

有的項目因為有較好的銷售和利潤,或者是有一些項目它有很好的一些題材,確實是有一定或者是有相當價值的,但是價格高的有一些離譜。

那像這樣的專案,高位接盤如同火中取栗,投機成分太高,我是不建議參與。

  那麼第三個,就是一些特殊項目,就拿現在說的恒大淘寶,我不是說它沒有價值,而且確實也沒辦法給它一個什麼合適的價格,你說它20塊錢也不算低,說它 100塊錢也不算高。因為有一些項目它是沒辦法用是不是賺錢來衡量的,打個比方,像平安集團它去年的廣告費投入就有八九十個億,如果它拿十多個億玩一玩足夠俱樂部或者搞一搞明星演唱會,那你能說它沒價值嗎?那你又怎麼用一個具體價格來評估它的價值呢。

  所以我覺得,對於這一類項目的觀點,就是說要麼你就是圈內的人,要麼你就以順勢投機一把的心態來參與試試看,否則的話你就當是一個坑,躲過去。

新三板估值不低,轉板不算期待的退出途徑

  首先講這個新三板公司股值相對較低這個問題,我並不這麼看,只是說它的平均水準就相對估值的平均水準較低,為什麼較低呢,是因為新三板裡什麼企業都有,有的企業他只是掛牌,有的企業他本身沒有什麼價值,那麼在市場上所體現出來的價格,可能只是他們內部的一個交易價格,並不能代表市場。實際上真正有價 值的企業在三板掛牌後,它的市盈率並不低了,甚至比創業板、IPO更高的市盈率。

  所謂的轉板機制並不能算是我們期待的一個退出途徑,按我們的投資邏輯和投資管理邏輯來講,一支基金,20%能夠IPO,50%能夠通過像類似新三板,或者並購的方式退出,30%能夠通過同業轉讓或者管理層回購,都是可以的。

體現在我們的風控措施和投入管理的執行力上,如果是像有一些企業他本身業績非常好,符合主機板、創業板的IPO標準,我們當然是盡一切可能讓他們去主機板、創業板IPO。

第二個當新三板推出競價制度以後,實際像現在,有一些企業他本身就 可以說到了上市的標準,他直接從新三板掛牌實現做市都可以達到和等同IPO甚至更好的一個效果。

分層是必然的,但應由市場分層而非行政干預

  首先新三板分層是必然的。

更加關心的是這一個分層到底是由行政標準來分層,還是由市場來分層。

忌諱通過監管機構或者一些行政措施,把這個新三板按淨利潤指標、增長率指標,又按這些門檻指標來分層。

  我們更加希望的是看到通過新三板掛牌以後,通過這一種公開的競爭,公開信息的一些分析、比較,讓新三板的投資人以市場化的標準對整個三板掛牌企業做一個市場化的分層,更多的體現新三板的市場屬性,我覺得這才是比較健康的生態結構,也只有這樣才是更加健康的一個資本的發展方向。

一味降低門檻不是解決流動性的好辦法

  畢竟新三板市場化程度比較高,它裡面還是蘊藏著很多風險,如果是只是從降低入門門檻來劃的話,有可能投資者的大量湧入同時伴隨著一個投資風險的放大。

  投資是有風險的,但我國證券市場市場化程度害不夠高,投資人“自負盈虧”的風險意識還不夠,太多非專業的投資人介入,如果出現股災,容易出現社會問題。所以一味的降低這一個投資門檻,我覺得不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我們一直是說新三板是一個一級半市場的投資,就是說新三板的投資是一個不適合太多散戶參與的一個市場。

散戶想要參與新三板,如何選擇一個專業的平臺機構,一個風控措施比較到位的一些機構,可能比他自己選擇專案更加具有實際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en098193854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