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釣魚學習、“看人”真相: 一位孵化型女天使投資人眼中的創投潛規則

2016-06-23 11:33·  思達派  琥珀

摘要越來越多的青年投資人願意去地參與到項目裡去,而且他也是有能力讓項目長大的。

反而是那種天天背個包到處去聊項目的投資人,他們投完了對接給公司專門做投後管理的部門,往往是不能給創業公司帶來放大性效益。

  其實說起來,和張璐從認識到採訪結束的時間全部加起來,都沒有兩個小時。

但爽快如她,瞭解完採訪意向之後直接定了時間地點,沒有半分拖泥帶水,甚至比習慣提前半小時的我還早到約定的地點——工體漫咖啡。

可你也知道,女生之前八卦"多,所以我們這次深扒了一下投資圈的真相與行規,三觀還正的創業者 慎點...

  釣魚投資

  如果說創業失敗是一場事故的話,那留下來的都是故事。

起碼對於張璐是這樣,經歷了移動互聯網最早創業潮的她,2013年初加入創業大潮,是最早一波里最早做匿名社交的。

當時所見絕大多數投資人都沒有關注過這個方向,英勇的成為了第一波教育中國投資人的他們,最終以炮灰結束。

  張璐也玩笑的總結:後來才知道,對於新風口來說。

第一個人沖進去,一般是教育投資人的;第二個第三個才是拿錢的;第四個第五個就是當分母的了,除非是BATVP一類少數明星團隊。

  後來輾轉進入了天使投資行業,主投領域:消費品、村鎮及農業互聯網、老年互聯網、眾籌,再到現在已經擁有獨立募資能力的她又開始折騰孵化器了。

入行僅兩年的她是如何能如此快速的成長?

又如何找專案?

張璐告訴記者一個非常新鮮的詞兒:釣魚式學習。所謂的就是行業從業者、創業者、投資人(機構投 資人和個人投資人)以及想轉行或者想創業的人。

  我一般會通過寫文章來分享所見所得,以及一些方法論。因為我也會備註下我是投資人(調皮笑),讀者就會更有興趣來找我聊一聊,大家也希望瞭解創業如 何融資、如何讓自己更具競爭力。她進一步地解釋著,比如她之前的每篇文章發出去2天左右,就有差不多500個人來主動聯繫和溝通,會講述他們現在或者曾經所遇到的困難,及千辛萬苦做出的解決方案。

這樣,通過知識互換,1個信息就迅速換回了500個資訊,半個月內就能進入並且瞭解一個未涉足過的行業。

  當一大堆資訊這麼快速的給到你的時候,你的大腦自然會快速的吸納,隨之眼界也會迅速增長。說到這裡,張璐有點興奮。

當我在一個行業中發表3篇左右,基本上這個行業主流創投人群裡近一半的人都會找到我。

其中不僅有比較熱愛學習的、優質的創業者來商討,還會有其他機構的投資人來交流探討與合作。

更重要的是把這些人帶來的碎片資訊整合梳理,便會更容易找到領域中值得投資的機會,也能在戰略和業務細節上幫助創業者一同梳理少走彎路她說。

一個可以佐證的小細節是,採訪結束後的第三天夜裡,張璐突然在朋友圈宣佈要拉一個投資人與創業者交流的群,最後只用了一個多小時就拉滿 500人。

  看起來這似乎是一個投機取巧的事,但實際上並不是誰都能夠做到。據張璐介紹,她一篇稿件一般3-5千字,甚至長達1.5萬字,這背後邏輯判別與總結的工作量不容小覷,她也常常把這個方法分享給身邊的投資人、創業者朋友,然而真正嘗試的人只有幾位,即使也可以快速獲益卻也很難堅持。

  行規

  創投圈是一個神奇的圈子,尤其做記者越久,越看不懂這個圈子的真真假假。難得遇見像張璐這樣坦白的投資人,所以立馬問出了一直如鯁在喉的問題。而她真的說出了一些少兒不宜的行規,也是讓人有點震驚。別跑,必須告訴你!

  1Q:坦白講,投資人真正的投資標準是什麼?

  A:垂直行業細分市場更可能是個謊言。

  從根本上講,這裡面其實是有一個GDP背景下的一千億邏輯。過於細分垂直的專案基本上沒人跟你玩。

說白了,投資機構退出的方式只有兩種:

1、獨立上市;

2、被收購。

這些最終都是和股市直接相關的。

所以先要理解股市是什麼,即使你不炒股,你也要知道它為什麼會存在,它代表著什麼,它背後的意義是 什麼。然後根據這些再去看那些上市公司代表著什麼。

  實際上,那些上市公司代表著的是引領著GDP增長的企業,它們的發展速度應該是遠超GDP增長的。

在他的創業期間是遠超過,在穩定期間也要保持每年 20%30% 的增長的。

因為GDP6%/年以上增長的,上市公司肯定要背著下面一大批做分母的公司,來填這個坑。

所以當把這些捋清楚之後,就能非常清楚的知道,在不同領域裡面究竟什麼樣的公司算好公司。

其實,無非最後就是效率、利潤、價值,等等。

  在機構投資過程中,大家不會奔著一家要做到20億的公司去投資的,這種項目做到B輪就沒有人接他的盤了。

所以創業者如果想融資就要選擇能成就百億級別公司的領域,未來才有可能把這公司推到上市。

所以倒推的話,項目如果占市場10%的盤子,對應的實際上就是千億級別的市場規模了。

也就是說放在一個領域過 細的時候,它就不滿足在創業的條件了,只能做成一門生意,投資機構由於代表著追求高回報率,便不會僅僅去投資一門生意。

  最開始時互聯網講什麼垂直細分可以跑的快。沒錯,細分是對的,因為人群夠精准、產品研發反覆運算週期快,但是問題在於細到一定程度就沒有人再跟你玩了。

雖然投資人不會告訴大家要細到什麼程度,但是投資人都知道要細到什麼程度。因為正常的情況下,投資人都知道一千億這個邏輯。

  但因為現在媒體太關注故事了,導致很少人去看理性的東西。

再加上很多VC都在那邊繃著,很多東西不告訴創業者,我倒是覺得這些完全可以公開,從而儘量避免創業造成的浪費,讓創業的分母儘量小,畢竟值得創業和投資的事情還有那麼多呢。

  2Q:投資人總說的看人是什麼意思?因為最近有個比較火的創業者跟我聊說,5個月前他去找投資,沒有人理他,但是現在他這個人沒有變,卻好多投資者上門拜訪。

  A:除了人和方向,早期項目投資者其實不關心更多其他的。

  從早期投資層面考慮,人占70%的,方向占30%,模式都是其次。

在早期投資層面考慮,看BP基本上都是先翻到最後一頁看一眼團隊背景;第二步是看一 下他的方向。如果人和方向都不錯才會看中間模式來大致判斷團隊的戰術能力,看他為什麼這麼做(產生這個模式的思路以及方法論),看他是否有一套完整的邏輯 思維體系,去判斷遇到事情時的抉擇(分析問題的重點與機會),而不是真的去考究這個專案的可行性。

畢竟太多的項目,尤其是早起的時候,模式變來變去很正常,今天投的時候他是這麼做的,但是過了一個月後,他又變成那樣子做了。

  做投資也是一樣需要這種邏輯的,專案長的千奇百怪,看項目的效率很重要。

如果什麼樣的項目都要聊那麼時間只能浪費在路上了,所以我覺得做為一個投資者如果能夠慢慢形成自己看項目的方法論的話,看項目會越來越快,越來越准,也會有更多時間幫助到越來越多真正值得幫助的創業者。

  3Q:什麼樣的投資方式最高效?

  A:早期項目,80%的因素在投後。

  眾所周知,越早期的項目實際上80%在投後,就是一個靠譜的人,你幫他把事情做到靠譜的話,接下來無非就是拿錢多少而已,不會太難走。

但是假如一個項目你投完了之後就不管它了,他做不好是很正常的事情,畢竟對於一個創業新人來講,實際上都是缺胳膊缺腿兒的,創業者在初期建立外部合作的難度大大高於成熟公司,錢少資源也少,同時他又要管理團隊,又要把控方向,還要學習資本等等是一件很有挑戰的事情。

  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青年投資人願意去更多地參與到項目裡去,而且他也是有能力讓項目長大的。

反而是那種天天背個包到處去聊項目的投資人,他們投完了項目以後是把專案對接給公司專門做投後管理的部門,往往是不能給創業公司帶來放大性效益。

  所謂的放大性效益,不只是投資機構的HR服務專案,而是真真切切地幫創業者少踩兩個坑。

讓你給他的100萬當300萬來花。就拿幫創業者找合夥人來說,投資者就要給創業者提供一個足夠大的人脈池子,然後讓創業者自己去聊。

就像現在大家都在做互聯網,但實際上有些事要去農業、工業、餐飲業等各種傳統行業裡面挖人的,這部分其實是投後管理裡面很難得一份工作。而且以後的投後會越來越重,包括幫創業者把控時間節點等,甚至要幫創業者找到一個正確的研究問題 的方法,這些都是很操心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en098193854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