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為何盛產富豪?

來源:藍鯨TMT 文:王新喜作者:王新喜本文首發百度百家,未經許可謝絕轉載微信公眾號:熱點微評(redianweiping)

第一贏銷網

摘要:互聯網巨頭搭建的平臺,可以坐地生金,並且其速度遠超想像,進而使得巨頭內部的股份持有者等既得利益群體的財富增長速度水漲船高。

文/王新喜

日前,胡潤研究院發佈《2015瀚亞資本胡潤全球華人富豪榜》,61歲的大陸首富王健林首次超過李嘉誠成為全球華人首富;87歲的李嘉誠位列第二。

科技公司方面,阿裡馬雲第3,騰訊馬化騰第6,百度李彥宏第10,小米雷軍第12,京東劉強東第40,巨人史玉柱第54,富士康郭台銘第62。

從排行榜單的行業分佈來看,房地產是上榜港澳臺及海外華人富豪最主要財富來源,占24%,儘管如此,但我們發現排行榜單上,互聯網人總是極度衝擊眼球,它讓我們感知到,目前互聯網的造富速度遠超想像。

要知道2014年的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中,互聯網人更為顯眼,2014年是馬雲,李彥宏以及馬化騰分列前三位,雷軍和劉強東擠進排行榜前十強。

互聯網新秀也層出不窮,在今年4月《財富》公佈的2015中國最具影響力的50位商界領袖排行榜中,依然是馬雲居首,馬化騰次之,華為董事長任正非位居第三。

而樂視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賈躍亭卻躍居榜單第44位。

我們還看到,2014年,垂直化妝品B2C電商平臺聚美優品在紐交所掛牌上市,市值近40億美元,超過了搜狐、新浪等老牌互聯網公司。

聚美CEO陳歐個人財富也因此高達15億美元,而這一切僅用了4年時間。

而小米則同樣用了4年時間讓小米在2014年年底的估值高達400億美元,業界也對小米將成為中國僅次於BAT之外的第四極寄予厚望。

互聯網巨頭市值猛漲期權模式帶動互聯網的造富速度

互聯網造富的速度早在10年前就已經令人咋舌。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2005年百度登陸納斯達克交易所上市後,就造就了8位億萬富翁、50位千萬富翁和240位百萬富翁,而百度當時的總員工數量才750人。

當時間走到2014年,阿裡巴巴赴美上市,據相關機構預測,阿裡巴巴上市“批量生產”了上萬名千萬富翁,創下歷史上造富速度的世界之最,當然,這個數字目前尚未經阿裡證實,但已間接說明了互聯網的造富神話與速度。

之所以不少“造富神話”都是互聯網領域誕生,一方面源於互聯網行業本身借鑒於美國的的期權激勵模式可以讓高市值企業中擁有股權的核心員工身價暴漲,互聯網企業往往會通過股權激勵的方式對員工進行長期激勵,這些公司一旦在境外或國內上市之後,給高管員工帶來的通常是高福利與股權激勵,不少互聯網公司在核心員工層面,多數持有公司股權。

比如說,BAT等互聯網公司都採取過巨額股權激勵措施。去年騰訊發佈公告稱,將發行約1952萬股新股用於員工獎勵,以最新股價計算,總價值約合人民幣19億元,從中獲利的員工數達到4997名。

而阿裡上市之所以說誕生上萬名千萬富翁,在於阿裡如今的員工已超過2萬,而阿裡集團員工只要達到一定級別和業績,就可以獲得股票期權或者受限制股票。

據說阿裡巴巴創辦8年有70%的員工拿到股權激勵。阿裡去年上市之後,根據業界的說法,若按阿裡50%的員工持股計算,阿裡持股員工約為11000多人,上市後每人平均可套現將近422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591萬元。

另外,去年年底,阿裡小微一口氣掏出40%的股權,給小微金服以及阿裡集團近2.4萬名員工每個人發放股權福利,實現了全員持股。

京東CEO劉強東也聲稱,員工股權已超過他個人持有的70%。

而巨頭的高市值或估值往往會推高大股東的財富增長速度,比如騰訊的前CTO張志東是騰訊第二大個人股東,上市之初持有的股份超過6%,借助微信的想像空間,騰訊市值在2014年迅速增長,成中國首家邁入千億美金俱樂部的互聯網公司。

在理財週報發佈2014年度《3000中國家族財富榜》中,馬化騰家族以財富總額1007億元榮登榜首,而張志東則以345億位居第六。

所以,我們看到,互聯網公司的核心員工與高層往往與公司共存共榮,一漲俱漲。

而在目前的背景下,互聯網公司大受市場追捧,股東們的在市值增長較快的風口,其財富也水漲船高。根據相關統計資料顯示,從2014年7月到2015年4月末,在前50家造富最多的公司中,電腦、互聯網行業的公司就占到15家,甚至不少都是新上市不久的公司,短時間的財富暴增令大股東們身價倍增。

政策的東風與人才聚集效應推動創新性產品帶動估值與財富高漲

互聯網盛產富豪源于長期以來中國互聯網發展都面臨著政策利好,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更是制定了"互聯網+”行動計畫。

而中國的互聯網最初是作為一種科研的輔助手段,被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共同引進到國內,從1987年9月14日,中國成功向德國發出第一封電子郵件,互聯網開始進入啟蒙期,此後,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讓中國與外部世界有了更多的接觸,中國互聯網在這種歷史機遇下得以迅速發展。

1994年4月20日,中國實現了與國際互聯網的全功能連接。

由於互聯網在促進就業,拉動內需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得國家對互聯網產業相對更為寬容,扶持力度很大,導致中國網路輿論活躍程度相對高漲,中國互聯網的發展與中國寬鬆的互聯網環境和開明開放的互聯網政策不可分離。

互聯網產業的飛速發展則帶動互聯網呈現巨大的人才聚集效應。

大量人才精英歸順到互聯網行業,推動互聯網產業有相對較強的本土化創新能力。

目前來看,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和世界的互聯網企業呈現出相互融合步伐一致趨勢一致的特徵齊步往前,目前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甚至有所趕超。

目前美國《連線》雜誌網站近日發表文章稱:“中國創新已超越其“快速跟進”名聲。

正以各種方式定義搜索、商業、社會、娛樂和廣告等市場。中國的社交資訊使用者多於美國人口,科技巨頭深知資訊的價值,正密切關注用戶如何通過手機交流。

在中國,移動電商用戶能通過手機管理其資金、打車,甚至投資貨幣市場基金。而在美國,此類活動遠未像中國這樣普及。”

互聯網的人才集聚效應正在推動國內產品的創新與反覆運算加速,投資並購與上市公司不斷湧現,與此同時催生了泡沫。

目前VC投資正進入高速增長期,互聯網產業的快速膨脹之後,導致VC加速進入互聯網行業。

2015年第一季度,中國創投市場所發生的420起投資中,互聯網行業以148起交易位元列第一。

加之目前移動互聯網智慧機已經飽和,人手一機意味著移動互聯網依然潛藏著巨大機會,更意味著各種對接線下傳統行業的資訊服務平臺誕生的可能性更大,種種因素推動互聯網行業新興公司或者巨頭的新型業務的估值的高漲與財富的暴增。

巨頭的投資佈局無限延伸,推高估值和想像空間與造富速度

我們知道,國內的BAT,它們的核心領域都在於搜索、社交與電子商務。對於用戶而言,搜索、社交、電子商務都是剛需,在這三個領域,一旦建立起全面的領先優勢,隨著時間越長,顛覆的難度越大。

比如騰訊,中國互聯網使用者的幾乎所有社交關係鏈全部沉澱在QQ與微信上,在目前來看,幾乎想像不出任何模式與產品可以讓QQ與微信使用者全部遷移到另一款社交軟體,使用者極高的遷移成本與用戶社交關係鏈的沉澱使得騰訊以社交為核心構築的互聯網生態模式幾乎無法戰勝。

而百度與阿裡也是如此。百度與阿裡分別在搜索與電子商務領域積累了深厚的技術、品牌、內容、使用者粘性以及各自圍繞搜索、電子商務延展形成了各自的生態圈,並在核心業務輻射下形成了強大的生態磁場。甚至我們看到,最近幾年,各巨頭跑馬圈地收購投資的生態圈地戰不斷打響,圍繞搜索、社交、電商等各領域不斷擴大戰略拼圖。這意味著各自圍繞核心業務不斷發散新的業務形態,形成的優勢生態鏈越來越長。

眾所周知,投資並購以及行業佈局是跟公司估值最息息相關的因素之一,各巨頭廣積糧高築牆,長線佈局也增大了各自的想像空間。騰訊的互聯網+戰略投資並購圖的開展,比如去年投資大眾點評與京東,無疑是以微信作為連接器與核心中樞。雖然騰訊收入以遊戲為主,但微信有著連接一切的想像空間,這為其賦予了高估值,日前滙豐銀行(HSBC)發佈的報告顯示,微信的估值甚至達836億。騰訊資本廣撒花廣結果,也是撐起微信估值的源動力之一。

阿裡巴巴在去年上市前的針對文化娛樂、電商、打車應用、視頻、影視媒體的系列投資收購,可以視為其為推高上市的整體估值而做的系列準備,事實證明其投資佈局為推高市值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因此使得阿裡集團的造富速度與規模打破世界紀錄。百度在糯米等O2O領域與智慧硬體等領域的大筆投入與佈局則可以看成是其為未來的造富速度在積蓄力量。

平臺模式壟斷線上的水與電,坐地生金的速度遠超想像

馬化騰曾經表示:“互聯網不是新經濟新領域獨有的東西,我覺得最終它會像蒸汽機、電力等工業化時代的產物,可以給所有的行業應用的工具。”這句話適用於中國的BAT或者美國的穀歌、Facebook等,它們都在建一個發電廠與水電廠。它們把傳統生產流通管道的不必要的環節、損耗效率的環節拿掉,讓服務商和消費者、讓生產製造商和消費者直接對接。

可以說,這解決了“資訊不對稱”的問題,各自佔據搜索、社交、電商 等線上核心地段與用戶剛需領域的巨頭,極容易產生源源不斷的資料流程、資訊流、交易與使用者點擊頻次。

傳統廠商越來越希望將更多的生產、銷售各環節搬到離自己客戶更近的地方,而搜尋引擎、電子商務平臺可以幫助廠商去尋找生產要素與用戶獲取成本達成最優的組合,減少分工不斷減少因為用戶個性化需求的造成的資訊成本損耗。

在這個時代,我們看到互聯網跟曾經的蒸汽機和電的相似性越來越大,它具有革命性的基因。

巨 頭通過壟斷線上商業地產與入口,把握巨大的人流量,不斷深入傳統行業的改造,總的來說,平臺模式是依賴規模制勝,平臺吸納的企業或商家的規模越大,連帶而來的用戶就越多,平臺增長的想像空間就越大,一般來說,平臺收租的模式肯定要比入駐的商家更賺錢,而無數商家入駐也加速推動平臺的規模與商業模式的穩定運轉。

這使得互聯網巨頭搭建的平臺,可以坐地生金,並且其速度遠超想像,進而使得巨頭內部的股份持有者等既得利益群體的財富增長速度水漲船高。

線上電子商務的發展則借助了中國的特殊國情,即大量基礎設施、傳統產業在管道方面與地域方面發展不成熟,線下的營商環境不佳,這是以網路零售為代表的線上業務持續高速增長的基本原因。

稅收、行政性成本、土地高租金讓中小型創業一開始擔負了較大的成本,所以,線下商家為減少成本搬到線上,通過支付平臺傭金,即可規避了線下的高成本,也為自身品牌行銷創造一種指數級增長的可能性,比如在天貓或京東、唯品會甚至唯品會等電商平臺上開店的較大賣家,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規避因地價上漲而導致的高額租金。

所以說電子商務平臺之所以估值較高,造富速度較快,在於其直接與生意對接,平臺模式讓其對接企業入駐,盈利模式清晰,而中國的巨大的經濟市場蛋糕與人口紅利導致電商垂直領域的一小塊蛋糕都能創造巨大的市場機會與財富,所以我們看到唯品會等垂直電商的估值往往也非常大,而聚美優品一上市即讓陳歐爬上了2014年胡潤IT富豪榜第16位。

目前來看,互聯網+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而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在其發展過程中天然的需要進入到傳統產業對其進行改造與提速。

另外,互聯網的崛起也是物質發達的必然結果。

當工業越發達的時候,就會越快讓人類步入物質過剩的時代,這個時代,意味著時尚需求、社交需求、精神、娛樂層次的需求已大於物質需求,而後者必然需要互聯網產品來滿足。

這個時代的互聯網廠商,提供的是線上的水與電,由於互聯網行業贏家通吃的特性,騰訊、百度和阿裡已經壟斷了線上核心地段的絕大多數流量,已經處在了線上食物鏈的頂端,而互聯網食物鏈的頂端意味著財富創造的速度。

而搜狐創始人張朝陽在一次演講中則說的更誇張,他表示中國互聯網正在全面接管中國經濟。

在中國,只有互聯網行業真正做到了幾乎純粹的市場化競爭,是最趨於公平的競爭行業。

而一個產品在與競爭對手的產品對決中處於優勢,那麼,把它放到網路上會被成倍地放大其優勢,這種指數的增長使得互聯網行業容易產生優秀的組織與管理架構與人才激勵機制,並激發無窮的創新、行銷能力。

這個時候,互聯網產品反轉過來改變了社會化大生產的組織流程,引致了生產關係的變革,甚至如張朝陽所說,中國互聯網正在全面接管中國經濟。

互聯網不是所有人的萬能神藥

站長之王蔡文勝曾經這樣預測:“如果中國前面二十年的首富也許是房地產、汽車、資訊產業等各行業的人,那麼從去年開始,10大首富中有5個已是互聯網人,而且再過三年,前20名富豪都基本全部會是做資訊和互聯網的人。”

儘管我們認可互聯網的巨大改造能量,但我們不必過於誇大互聯網的影響力,要知道,在互聯網+戰略的推動下,互聯網行業呈現狂歡的泡沫,VC與創業者紛紛湧入,這種浮躁事實意味著危機的湧現。

一旦所有的行業都希望將自身進行互聯網化來獲取資本與市值增長的時候,這意味著在高速增長的互聯網環境下,隱藏著巨大的科技泡沫,創業失敗的可能性會更大。

富豪們勾勒出了走向人生巔峰路線圖和物質誘惑,但他們不會告訴人們,一將功成背後是萬骨枯,少有人會清晰的看到背後的失敗者之多與失敗者的道路之艱辛。

目前互聯網大致格局已形成,各巨頭的生態佈局形成穩定架構並已覆蓋大部分領域,垂直領域誕生巨頭的機會已經遠遠低於前代。

目前世界上市值最高的公司依然是蘋果、穀歌、微軟,在中國,也極小有新興企業能超越 BAT。

另外,對於傳統行業來說,互聯網是一種改造生產銷售方式、降低成本的工具,是一種更好對接用戶的管道,但傳統企業的若將過度互聯網化甚至將自身變成互聯網公司,則可能將自身原本基因與優勢掩蓋掉而在競爭中潰敗。

在中國特殊國情下,互聯網加速了富豪誕生的速度,但優勢格局已成,傳統企業與創業者對於互聯網的擁抱應該結合自身的優勢與基因,我們應理性看待其中的泡沫,它終究不是所有人的萬能神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en098193854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