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水下文資法草案 立院一讀通過

2015年11月10日 04:10 記者黃阡阡/台北報導

n17a00_p_01_02.jpg 

n17a00_p_01_03.jpg 

n17a00_p_01_04.jpg

電影《太平輪》改編自1949年上海開往基隆的輪船,在舟山群島附近撞船沉沒的歷史事件,據文化部統計,台灣海域共有15處不同年代的沉船遺物,包括清代的木船及英國的商輪;立法院9日審議我國首部《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草案,由國民黨立法委員陳碧涵主持,經逐條審查後完成一讀通過,將送至立法院院會進行二、三讀。

立院教育與文化委員會9日併案審查,就行政院提出的《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草案,以及分別由立委邱文彥等29人、陳碧涵等28人擬具的草案版本,三版本的章節架構及主要差異進行協商,並達成罰則上最高可處1000萬元罰金等相關規定。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在2001年通過「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公約」,並於2009年1月正式生效,針對水下文化資產保護與管理、訂定國際公約以來,水下文化資產的保存,已成為國際文化資產工作發展的新趨勢。

海床 世界最大博物館

陳 碧涵指出,台灣一直以來都只有陸域文化保存的概念,卻忽視水下蘊含著東西方文明的軌跡,尤其元明清三代,許多商業往來的沉船及文物,都埋藏在台灣周圍海域。

多元豐富的水下文化資產,在澎湖海域頗多發現,也讓陳碧涵擘劃出,當地「海床是世界最大的博物館」的美麗願景,提供澎湖有意發展博弈外的另一選項。

使台進步與國際接軌

文 化部長洪孟啟則表示,自2006年起即委託中央研究院於澎湖、台南西北、東沙、綠島及馬祖東引等海域,進行水下文化資產調查,截至今年6月經由水下驗證發現,具體的目標物共有79處,其中包括不同年代的沉船15處。

此次水下文資草案的提出,將使台灣的水下文化資產保存規範,更進一步與國際接軌。(旺報)

陳碧涵:沉船壓艙底 充實客家文物

2015年11月10日 04:10 記者賴廷恆/專訪

在擬具《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草案版本的國民黨立委陳碧涵眼中,未來立法通過正式實施後,將有助台灣不再自外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公約」的遊戲規則;甚至台灣可望藉此契機,邁向成為「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更是陳碧涵衷心所盼。

台灣周邊海域的水下文化資產非常豐富,但當前尚無任何專門規範的法律可遵循,不僅可能造成我國水下文化資產的流失,且若外國或團體於我國海域內任意打撈水下文化資產,亦無法約束、予以規範。

陳碧涵指出,目前台灣的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中心,編列專款、委託專家學者收購保存的客家文物,較屬當代、缺乏稀有性,同時也不夠完整。現存台灣海域的沉船當中,若能打撈出客家文化的生活用品,必能豐富充實台灣的客家歷史文化研究典藏。

大陸的客家移民族群遍及五大洲,昔日客家先民經由海路放洋,或渡越黑水溝來台,尤其元明清時代沉船壓艙底的生活器具,應可讓「台灣與原鄉間的文化脈絡」,以及客家遷徙的「歷史拼圖」更趨完整。

陳碧涵強調,未來《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正式實施,如能順利打撈水下文物,可望讓台灣成為「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此外,她也期盼透過國民基礎教育、師資培育等,讓相關的教育推廣變成「國民素養」入法;且針對推動有功者,適度給予獎勵補助。(旺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en0981938541 的頭像
    ken0981938541

    ken0981938541的部落格

    ken098193854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