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共享經濟崛起-千億公司的生存威脅 竟來自顧客

2015年11月06日 04:10 Alex Stephany

許多資產千億的公開上市公司,正面臨中介地位流失的危機。例如,Uber摧毀傳統計程車公司與租賃汽車產業的基礎;將進軍台灣的Netflix,打 垮百視達,顛覆傳統影音產業。經過網路,資源提供者和需求者逕自直接搭配,進而創造出協同消費、共享經濟的新典範,未來10年規模可成長到3,350億美元。

全球企業每年投資約5千億行銷預算,讓消費者不停買東西,而非分享東西,但新科技已改變消費行為,放款人與借款人中間,不再有銀行做中 介,可直接透過借貸俱樂部這種平台;旅客也不需要希爾頓飯店提供外地住宿房間,可直接在Airbnb平台上向民宅屋主訂房;雇主不再要透過 Accenture代尋海外勞工,直接在oDesk上就可與海外勞工媒合。

新典範的生成

紐約大學教授阿朗.桑達拉揚寫道:美國企業界須仔細觀察這個新典範的生成。企業賴以為生的商業模型,若對消費者沒有效率,很可能出現一個共享經濟的市集,正試圖簡化這個商業模式。

這種生存威脅,不僅來自傳統競爭者,也來自企業自己的顧客。這些市場新面孔正用完全不同的商業模式挑起競爭。

一旦消費者發現更好的方法可取得產品或服務後,會永遠拋棄過去的做法。

意思是,消費者未來不會再打電話至計程車行叫車,而是在網路上訂一台SideCar;可能不再去布魯明黛百貨買洋裝,只會在Rent the Runway上租一件來穿。市場裡的中介商消失後,永遠不會再出現。

許多大公司正緊盯這些小公司的動態及引發市場巨變的威脅。Trendwatching顧問公司便是這種服務供應商,他們分析各種未來趨勢,給4千多個不同品牌的客戶。

有些公司試圖重新規劃,好在前方辛苦的上坡路段持續獲利;有許多大公司本著「無法打敗敵人、就與敵人聯手」的精神,與小規模的新起之秀合作;也有公司選擇與這些結構性的轉變對抗,但大部分公司應該沒有勝算。

庫柏樂‧羅絲模型(Kubler-Ross Model)描述癌末病人面對哀傷的5階段,許多公開上市的大公司往後10年大概都會體驗類似心情: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憂鬱、最終接受。

車業巨頭參與共享模型

Shareable共同創辦人果倫弗羅指出,汽車業正經歷他們自己的Napster時代,但是他們正面回應,JustPark、BMW正參與各種共享經濟計畫。

BMW 與德國租車龍頭席克斯特租車(Sixt)合資,在舊金山與5座德國城市建立一個頂級汽車共用公司DriveNow,將超過2千台的BMW轎車與Mini車 款放到這些城市,在德國租金每分鐘3.1歐元,租金含道路稅、保險與燃油費。如果使用者預訂一台停在停車場裡的車,系統還會先扣免停車費。

未來50年,產銷高品質個人汽車將會創造巨大經濟價值,在新興市場尤是。除了增加車主,BMW也希望從這種隨選用車的趨勢中獲利。

DriveNow是車商未來商業模型劇變的起點。

BMW頭號德國敵手戴姆勒(Daimler)在共享模型上的投資更積極,旗下Car2Go服務比DriveNow早開始營運,已擴展至16個北美及歐洲城市。

與 Zipcar相比,DriveNow與Car2Go有個共同優勢:不必至指定停車場還車。賓士公司所有權人開發出一套全功能交通行動應用程式 moovel,目前只能在德國使用,結合Car2Go與Carpooling.com上所有車款的長程共乘資源、nextbike共用腳踏車資源,以及公 共轉運系統資訊。

取得資源的能力勝過擁有

moovel專案經理Michael Kuhn說,重點就在可取得資源的能力,勝過擁有的能力。

2014年,戴姆勒收購了提供類似服務的美國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RideScout,同樣能整合自行車與共乘等交通選項。

BMW不是唯一擁有創投基金的車商,通用汽車也有一個GM創投。

GM 創投是P2P共用汽車新創公司RelayRides的小股東。

RelayRides的克拉克說,通用汽車這種可能因為共用汽車崛起感到威脅的公司,居然願意支持我們。

兩間公司的合作計畫是利用通用汽車的OnStar系統,讓使用者能夠用RelayRides行動應用程式,安全開啟超過1,500萬台通用汽 車。

如果我們可以跟鄰居借車,會降低新車銷售量,不過這樣的合作是要保障買新車的人,以通用汽車為首選。透過OnStar,通用汽車讓數百萬名潛在買主對通用汽車有好印象,開啟新的試車模式,車主可以自行安排試駕時間,這樣的成本遠低於透過大眾媒體及經銷商網路促成的試駕。

法國汽車業也在2010年左右採取類似對策。Peugeout汽車的副牌Mu,運用Peugeout旗下多元車款,讓超過100多個歐洲城市的使用者,取得客製化的Peugeot轎車、電動機車、自行車與小貨車。

Peugeot行動策略團隊的Nadege Faul說,在歐洲幾個大城市,發現人們開始放棄擁有自己的車,只單純在需要時用車。我們必須照顧並正視這個新市場的需求,否則就會永遠失去這些消費者。(本文摘自商周出版《共享經濟時代》)(工商時報)

a64a00_p_01_02.jpg 

a64a00_p_01_03.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en098193854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