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11家美髮O2O:找到美髮師容易,為什麼那麼多項目還是死掉了?

2015-10-14 08:06  天虎科技  羅曙馳 實習生 楊程

摘要沒有1-2年的時間,美業的用戶消費習慣很難大量遷移到線上來。

缺少資金支撐的美髮O2O行業,基本上很多企業發展堪憂。

但越是難做的行業,反而越可能有反超和改造行業的機會。

  虎哥一位朋友最近使用了上門美髮O2O服務,髮型好不好什麼的先放一邊,光洗頭後在家整理碎碴子就忙活了半天。

但這位朋友還是好心給手藝人打了個好評,說要談體驗的話,目前階段可以打個7分吧,畢竟是新鮮事物。

  國內美髮O2O過去一年做了很多,但死了也很多。各位可以在周圍做個調查,接受過美髮O2O服務的朋友到底有多少?

實際上,美髮O2O業務也是今年下半年才開始在成都較高頻率的出現。

虎哥最近在一個路演上發現成都還有傳統美髮業背景的人往裡沖項目,不禁想問,本地現有美髮O2O做得到底如何?

如何持續 打破傳統痛點,使線下線上有效結合?

  行業痛點在哪

  根據成都美髮協會的資料,2014年成都地區美髮店2.6萬家,從業人員20萬,產值300多億,光是美業的細分行業美髮類在成都地區的市場就不小。 虎哥的一位朋友還曾經專門針對美髮行業做B端的會員管理解決方案。但美髮行業的互聯網化進程非常緩慢,從客戶、理髮師、理髮店三個角度可以看這個行業的痛點。

  理髮店角度:

  要面對成本高、理髮師流失、顧客流失問題。

  用戶角度:

  理髮師資訊不透明、服務價格不透明(不同門店價格不同)、產品品質得不到保障,各種推銷辦卡等隱性消費、長時間等待、服務品質問題(水準參差不齊)、同一技師同時服務多個顧客。

  理髮師角度:

  傳統商業模式髮型師收入低、髮型師工作時間(早9-深夜)、髮型師歸屬感差,行業地位低下、自我價值低;無法注重技術,技術難以提升。

  與此對應,美業O2O大致劃分為到家和到店兩種類型。

在成都開展業務最有名的也是下面兩家。

  到店:打造髮型師品牌包裝和經紀模式的找型

  “找型”創始人黎詩佳是連續創業者,07年初開始和Google US一起從事早期Android開發。後作為Technical Leader參與了CTS專案;2010年開始創業,先後聯合創立了三家公司,分別被文思創新,奇虎,3G門戶收購。2012年加入電信天翼空間,負責兩條全國運營業務線,手機助手和應用工廠。

2014年開始第四次創業創立找型,從中高端切入美髮O2O。他認為成都最優秀的髮型師們不缺客戶,他們需要的是一個優秀的平臺幫助他們更好的建立和顧客溝通的管道,沉澱自己的reputation,放大自己的設計能力。

  四川找型科技於2015年推出輕奢美髮平臺——找型,在產品形態上以微信服務號為主。產品特色上,精選城中頂級髮型師,強調不充卡也享受vip折扣,在服務上如果不滿意就全額賠付。

  ▲近日更新的預約頁面

  從操作流程看,使用者先在一個清單頁面根據服務、價格等選擇中意的髮型師,然後確定到店時間,以每半小時為一個區隔單位,提交預約。

  目前找型開通了成都、北京、重慶三個城市,虎哥在其頁面中數了一下,在成都已經簽約髮型師約70名,涵蓋了尊尚柏麗、意念、世紀精剪等合作品牌。

整體定位比河狸家的美髮業務更加高端,市場定位不衝突。

  從其合作名單中,可以看到這樣的豪華陣容:歐萊雅(中國)“名人堂”設計師、為茱麗葉比諾什服務過的法籍華裔髮型師Lain Guy,《嘉人》、《VOGUE》、《ELLE》 等時尚雜誌的長期合作造型師劉示,張嘉倪、韓國DJ天團女神DJ Davi等女明星在成都都專程找他做頭髮的楊展,等等。而他們參與了找型的大量媒體內容製作和傳播過程。

  找型市場總監郭雪晴曾經服務過三星這樣的跨國企業客戶的公關傳播。

有這樣的基因,所以找型的內容和傳播做得不錯,是目前虎哥在本地美業中看到的內容精美度居於前列的企業。

在介面、搜狐、今日頭條的自媒體平臺中,找型都有自己的內容發聲,部分和其微信公眾號的內容同步,還採用了視頻拍攝的欄目方式。

一些主推的髮型師都在微信上笑稱找型為其經紀公司。而在地推上找型大量採用行業分享沙龍、娛樂行銷推廣等方式。

  ▲找型舊版

  價格方面跨度比較大,往上有折後616這樣的貴婦專享,往下也有低到48元的親民價,折扣在6折-8折不等。

總的來說,在價格這個維度,基本能夠覆蓋 大部分的中青年愛美女性。

男士的話,虎哥在辦公室隨機調查的同事,普遍單次剪頭髮價格維持在60元以下,大多數直男維持在20-30元左右。不過這顯然不在找型的主要目標人群內。

  從整體來看,找型的產品構架初具規模,運營精准,在高端開始樹立門檻,但離交易上量應該還有較大的距離。

  上門:不斷拓品的河狸家

  比達資料調查中心顯示,2014年美業O2O中最能讓用戶所熟知的品牌是河狸家,占到了29.8%的比例。

今年就看到河狸家不斷擴品。

以前做美甲,如今在成都也切入到了美髮、美容、健身、化妝造型等領域。9月24日,河狸家即宣佈了全國單日單量突破10萬單。

  河狸家的邏輯是,無論是美甲、美容、美髮服務的都是有消費能力的愛美女性。既然賺了美甲的錢,幹嘛不順便把同一人群的其他錢也賺了呢?擴品,擴的也是老用戶的體驗度。

  河狸家美髮類目7月30日正式登陸上海、廣州、深圳、杭州、成都五大城市。

虎哥注意到,河狸家當時就是以對針對性群體發放優惠券的方式,邀請使用者做美髮體驗,上門可預約專案,成人剪髮、兒童剪髮。

虎哥看到有的朋友還獲得了首次價值600元的體驗券。

  虎哥搜索成都地區剪髮後,出現了兩種搜索類別,分別是“項目”和“手藝人”兩個選項。

  例如髮型師“老K”,主打價格為128元的“時尚商務男發”,他整體接單128次,像這樣的理髮師在河狸家不在少數。

  基於其產品頁面上的顯示,虎哥做了一個統計,河狸家如今的成都地區髮型師有28位元,從7月份開始入駐,在三個月間,髮型師接單量多數保持在60次以上,最高接單髮型師為223次,28位入駐髮型師3個月總接單量達到1558次,總體評價方面非常好,差評只有3位。

髮型價格也屬於偏高端,例如男士剪髮 基本在100元以上。如果以均價百元測算,可以估算河狸家在這塊的交易額3個月接近16萬元,依然偏少,而且還要考慮到前期發放優惠券的因素。

  整體來看,河狸家的品牌知名度較高,問題在於是否持續用戶補貼、培養用戶上門場景依賴感,以及真實交易上量和帶給入駐手藝人足夠的收入。

  其他地區案例

  虎哥梳理了行業內其他地區比較有名的美髮和已經流產的案例,希望創客們能從中獲取一點發展美髮O2O的思路。

美麗加

  從深圳起步的美麗加拿了5千萬元A輪前融資,主打美麗分享交流,其中涉及美髮版塊。

美麗加創始人馬曉光認為O2O並不能完全解決傳統美髮行業的許多痛點,從消費和體驗上更好地服務理髮店顯得更為重要。

美麗加的核心思路是綜合論壇模式,重分享,輕解決。從其網站頁面看,主要提供產品服務還是在深圳。

其主打交流的美麗圈,雖然有全國50多萬用戶入駐,但虎哥今天從美麗加的成都交流圈看,發帖量並不活躍。

臭美

  從深圳起家的團購型APP,注重于商家合作和門店推廣,臭美的優點在於起步較早,在推廣方面積累量較大。

同時這種傳統團購模式比較粗放,並不注重理髮師的選擇,依然沒有脫離辦理年卡的範疇。

對於美業O2O的痛點創新不大。

而且像美團這類一上馬美髮項目,就很難搞。

美美豆

  源自上海的美美豆是主攻C端消費者的APP,特色是髮型師排行榜、髮型師原創作品,曾獲青松基金的數百萬天使。

主要突破的美髮行業痛點:一個是消費者 做完髮型後遇到不合理收費,另一個就是髮型師在剪髮過程中的推銷問題。

針對這兩個問題,美美豆做了“一卡通”服務,並嚴禁髮型師在給顧客服務的時候做推 銷,如若推銷,將予以下架處理。

  從這兩年的實施情況看效果並不理想。

推銷產品、髮型、月卡、年卡,理髮師再通過這些收取一定的分成,這是現今理髮店的基本生存模式,而美美豆想從這裡拿走原本屬於理髮店的管理許可權,如若沒有爆炸式的客源增加,理髮店沒有理由將利潤出讓,非常考驗導流效果。

  時尚貓

  時尚貓是一個深度開發B端商家的服務平臺,是一款針對理髮店開發的工具類APP。有別於美美豆,將管理許可權交還給理髮店,將評價交給顧客。

  那些失敗的例子:

美姬:顧客和髮型師中間建立一個跨平臺的線上交流。

現狀——下架

簡部網:為消費者提供專業的本地美髮預約美髮指南。

現狀——能下載不能打開。

放心美:幫助用戶尋找髮型師,基於地理位置,實現用戶和髮型師對接。3W咖啡許單單做的這個美髮O2O,天使輪由德迅投資董事長曾李青領投400萬元,不到一年進入破產流程。app還能下載,不過不論是選擇地區、還是髮型所有選項都是刪去了所有內容,剩個空殼子。

SHOU:支持找髮型,試髮型、秀髮型、尋找和預約髮型師等。現狀——下架

大風吹:為用戶提供預約、消費、優惠及社交圈子等服務。現狀——下架

  這些已經死掉的產品共同特點在於,試圖去解決美髮行業內相對容易解決的痛點——幫助用戶找合適的理髮師,但在這種彈性需求方面並沒有做到用很好的機制來黏住客戶。

只是迎合現有的傳統美髮模式做了一些簡單的結合。

因此,很難獲得長足的發展。

  虎哥說:

  從各種案例來看,美髮O2O圈子有著這樣一些特點:

  1、美髮行業雖然市場廣闊,但是整體互聯網化的進程很慢,缺少殺手級應用。

信任感(理髮師與顧客),辦卡打折(理髮店與顧客)這兩個主要矛盾依然不能得到有效解決;目前市場上很少有產品能有效解決。

  2、美髮是屬於低頻甚至中頻的O2O服務,缺少殺手級的流量獲取方式,在上門服務端要承擔“標準化”難題,上門等家庭場景如何與美髮服務進一步融合? 平臺要養人才來提供服務,補貼能持續多久?能給到手藝人多大的福利?上量太慢,投資人和老闆是否有足夠耐心?這也是一些平臺在用高頻業務帶低頻的原因。

  3、美髮業線下店發達,消費者習慣于選擇熟知的髮型師或者就近選擇美髮店。在到店導流模式下,消費者很多願意放棄年卡捆綁在平臺上預約按次消費,但怎麼說服店家並給到店面更好的導流效果呢?

如果重經紀、個人化品牌包裝造星,其實更利於手藝人而不是店家。

不定哪一天,這些知名手藝人就可能獨立開店。

而平台和其之間會更有默契。

所以,平臺、手藝人、店家、使用者的四方關係需要進一步打破平衡。

  4、成都有一些髮型工作室現在已經不在街面開店了,就開在社區裡,憑藉口碑傳播和互聯網手段來攬客,其主打的是私人定制概念。新平臺對於這些瞄準新生代的B端商戶,會有什麼更好的推廣辦法呢?

  5、整體來看,美業上門服務流程改善還需要更多接地氣的設計,不管是對手藝人還是對用戶。

從詩麗堂出來創業做上門美體服務的美尚美佳創始人胡濤就舉了 一個例子,他們調研過一家曾經的競爭對手,發現其美體服務人員要拿專門的簡易床上門,可是成都6層樓以下的居民樓很多沒有電梯,手藝人抬著這個上樓的折騰 度和不滿意度可想而知。

所以美尚美佳自己的產品就做了針對性的改變。這個道理也適用於上門美髮。

  7、沒有1-2年的時間,美業的用戶消費習慣很難大量遷移到線上來。缺少資金支撐的美髮O2O行業,基本上很多企業發展堪憂。但越是難做的行業,反而越可能有反超和改造行業的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en098193854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