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小米事件反思 手機虛標為什麼屢禁不止?

來源:網易科技作者:鄭凱2015-9-1 10:10:44

導讀:小米不過是被槍打的出頭鳥,手機產品的各種虛標事件,在過去一直不斷的發生。使用者普遍不具備拆機分辨的能力,廠家就不斷的打各種擦邊球。

  昨天,紅米NOTE2手機因為涉嫌螢幕虛假宣傳而被媒體扒到體無完膚。業界輿論一片倒之後,小米官方微博終於發出了一篇更令人錯愕的公告。

   小米官方微博公告稱:“在紅米NOTE2上線銷售過程中,由於失誤,導致在小米官網之外的部分產品圖和文字存在錯誤資訊……”。

比照藍鯨TMT的深度報 道,我們可以發現,不僅小米官網在事發前後的對比是修改過的,包括京東、國美、一號店在事發前後的資訊全部是錯誤的?所謂自己的失誤,是怎麼在這麼多管道中同步產生的呢?這顯然,並不是一個小小的“文字存在錯誤資訊”能夠解釋的。

  本文以此為引,卻並不想就小米而論小米。

小米不過是被槍打的出頭鳥,手機產品的各種虛標事件,在過去一直不斷的發生。

使用者普遍不具備拆機分辨的能力,廠家就不斷的打各種擦邊球,這些虛標事件沒有被大幅的曝光,真的要感謝這些強大的公關團隊。

攝像頭總被虛標

  很有趣的是,還是在昨天,央視曝光稱:國家照相機品質監督檢驗中心對十幾種手機拍攝性能進行測試:iPhone6、三星Galaxy S5、諾基亞Lumia 930、OPPO R5等多款手機拍照攝像成像性能不合格。

  主要問題集中在色彩還原準確度,曝光量誤差,動態解析度等專案上。

  對此,浙江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秘書長崔礪金提醒,消費者在選購帶有拍照攝像功能的手機時,要先了解手機成像的影像感測器,影像處理器,鏡頭等基本性能指標,不要盲目輕信商家宣稱的圖元,而應該仔細比較。

  這條新聞,由於央視並不非常正面的媒體形象和蘋果、三星強大的品牌效應,被大家一笑而過了。

但其實,攝像頭作為很多手機主打的性能指標,在整個手機組建中的成本也越來越高,這就出現了很多的虛標事件。

   其實,差不多早在一個月前,浙江省消保委的測試報告就出來了。

但在央視曝光之前,這個結果並沒有引起過多的關注。

測試結果顯示,手機前後攝像頭性能都合 格的僅兩款,合格率只有20%。

這說明,手機在攝像頭性能的虛標,已經變成了常態,形成了潛規則,只有消費者被蒙在鼓裡,仍然樂此不疲的比較著不同品牌手 的圖元。

  除了虛標之外,手機攝像頭也存在很多的虛假宣傳。

而不僅僅是小米。

  比如,今年3月份,廣東省消委會發佈2月投訴案例,其中酷派大神F2因涉虛假宣傳攝像頭資訊被消費者投訴。

原來,酷派在2014年12月底發佈會上稱,酷派大神F2配套1300萬圖元的索尼堆疊式攝像頭,但消費者杜先生在酷派官網購買該款手機後發現,攝像頭型號為安美森ar1335,杜先生因此投訴了酷派大神F2。

  攝像頭虛標,很難被消費者發現的原因是,數位化很模糊,比如1300萬圖元,這個數位本身是沒有完全意義的,還有很多其他軟硬體的因素會影響到畫質。

  重災區 手機存儲容量虛標

  這也是手機上最容易被忽視,也是最容易被虛標的一個元件。

  早在2013年,國家工商總局網站就曾發佈消息稱,目前智慧手機存儲容量存在標識不規範、標識容量與實際可用容量不一致的現象,涉嫌誤導消費者,侵犯消費者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

  當時,據北京市工商部門調查,市面上超過60%的智慧手機存儲容量存在“缺斤短兩”的問題。

北京市工商部門接到關於智慧手機的申訴,其中以記憶體顯示容量不夠及標稱問題的反映最為突出。

   我曾看過某網友,自行購買了6款不同的標示16GB記憶體的手機,直接開機進行測試,結果同樣是標為16GB的手機,實際的容量從12.38GB到 7.88GB不等。

而按照手機存儲空間,最多達到標注的93%的話,16GB的理論空間也該有14.88GB。可惜的是,竟然沒有一款達到這個標準。

  最近,很多朋友在議論智慧手機廠家該不該允許軟體預裝,和該不該允許預裝卸載的話題。

我倒覺得,第一步,先來解釋一下到底是什麼吃掉了標稱的存儲空間,對消費者才是最靠譜的“向前一大步”。

  為何虛標總是屢禁不止

  原因無外乎幾個

  1、 違禁成本低,很多廠家都忙著打擦邊球,產品品質問題,通常也是不告不理,偶爾有個別消費者發現了虛標,最多賠償個體了事。一旦發生了負面傳播,公關部總能第一時間出來擺平。

  2、個別品牌總試圖奇招致勝。因為手機的產業鏈已經比較透明了。比如同樣的晶片,同樣的攝像頭,同樣的存儲指標。手機的售價就基本相同了,為了彌補品牌的缺失或是試圖在使用者苛刻的性能比較中勝出,很容易劍走偏鋒,在關鍵的元件上,虛標那麼一下下。

  3、虛標會成為慣性。這是一個心理問題,一旦僅僅依靠“錯誤資訊”,或是錯誤的少寫了一個“等”字,就可以形成對競品的擠壓,或是迅速佔領市場。

那麼,這些品牌就會習慣於經常地那麼“錯一回”。久而久之,就從底限低下,到毫無底限可言。

  總的來說,屢禁不止的源頭,在於監管缺失,在於糾錯成本低下,更在於要不要守住底限的心理關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en098193854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