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思科在前,紅杉在後:什麼樣的投資邏輯,讓思科、紅杉、新技術公司、華爾街都從中獲利了?

2015-09-01 11:33投資  和君商學  王明夫

摘要思科是上市公司,不適合扮演VC的角色,因為上市公司決策慢,保密問題,風險承受問題,財務審計問題都是障礙,因此思科需要一家VC公司配合。老東家紅杉資本就扮演了這個風投和孵化的角色。

  思科的創始人是一對夫婦,一個是斯坦福商學院的電腦中心主任,一個是斯坦福大學電腦系主任。

最初只是想讓兩個電腦中心能夠聯網,結果弄出一個叫做路由器的東西來。

這就是1986年生產出的世界上第一台路由器,讓不同的類型的電腦可以相互連接,由此掀起一場互聯網革命。1999年上市,市值一度 達到5500億美元,超過了微軟

  要談思科,就不能不談紅杉資本

紅杉資本創始於1972年,全球最大的VC,曾成功投資了蘋果、思科、甲骨文、雅虎、Google、Paypal等著名公司。紅杉累計投資了數百家公司,其投資的公司,總市值超過納斯達克市場總價值的10%。紅杉資本早期投資了思科,在很長時間裡是思科的大股東。被稱為互聯網之王的思科CEO錢伯斯就是當時紅杉委派的。

思科強勢崛起是在上市之後,並購重組是它崛起的基本路線,思科的整個成長過程就是並購的過程。

每年少則並購幾十家,多則並購上百家。思科利用自己的上市地位,象吸星大法一樣的把行業內中小企業全部收入自己的囊中。

  思科知道,這個行業的技術創新日新月異,作為全球領先的網路硬體公司,思科最擔心的並不是朗訊、貝爾華為、中興、北電、新橋、阿爾卡特的正面競爭,而是顛覆性網路技術的出現。

顛覆性技術一旦出現,自己的帝國就會一夜之間土崩瓦解。因此思科必須建立自己的行業雷達和風險投資功能,在全球範圍內準確掃描新技術、新人才,通過風險孵化、並購整合到自己的體系裡面來。

但是思科是上市公司,不適合扮演VC的角色,因為上市公司決策慢,保密問題,風險承受問題,財務審計問題都是障礙,因此思科需要一家VC公司配合。

老東家紅杉資本就扮演了這個風投和孵化的角色。一方面思科利用自己的技術眼光,產業眼光,全球網路,掃描發現新技術公司,對項目進行技術上和產業上的判斷,把項目推薦給紅杉,進行風險投資。

投資後聯手思科對專案進行孵化培育,如果孵化成功了,企業成長到一定階段,就溢價賣給思 科,變現收回投資,或換成思科的股票,讓投資變相“上市”。這個過程是常態性進行的,於是思科就成了並購大王。

這一模式的運作機理和成功邏輯是什麼?就是資本市場機制+產業整合效率!

  其資本市場機制是:一個項目成長為A+的時侯,說明這個項目能長大,這時被思科並購,思科就能成長。

思科能被預期成長,股價就能漲,就意味著思科可以 更大規模融資,或者以股票來支付,從而有更強的支付能力不斷去收購新企業。這就形成了一個良性迴圈,你預期公司成長,給我高估值,我的股票漲了,市值大 了,結果我的股票很值錢,可以拿股票去支付並購更多的企業。並購之後我的競爭力更強了、規模更大了,行業地位更高了,我的企業就會變得更值錢……這就等於 擁有了“發鈔權”,其競爭力是別人難以企及的。這種模式資本運營是資本的重要邏輯和玩法,理解到位了就能玩出奇跡。

  但這只是這個邏輯的一半,還有另一個邏輯——產業整合效率在發揮作用。並購進來的項目,鑲嵌到思科的系統平臺中,強化了系統的整體效益和競爭力。整合 出效果了,華爾街給予更多的資本供應,有了資本供應,才能開展下一輪並購。通過並購,形成了更強的技術壟斷,公司的價值越高。

在交易過程中,各方各得其利、十分滿意:

  新技術公司:獲得了VC,贏得了存活和成長;賣給思科,創業者掙錢,思科的大平臺也更有利於自己技術的創新和廣泛應用。

  紅杉:依靠思科的技術眼光和全球網路,源源不斷地發現並投資好項目。一旦孵化成功,高價賣出,獲得高額回報,消化投資風險。

  思科:充分利用自己的上市地位,用現金或股票支付,在全社會範圍整合了技術和人才,強化了自己的技術領先優勢,造就了產業上和市值上的王者地位。

  華爾街:思科的技術領先和高速成長,成了明星股和大藍籌,拉動了資金的流入和交易的活躍,促進了納斯達克市場的繁榮。

紅杉的選項和投資管理能力得到了業績的證明,資本市場持續地向紅杉供給資本。

  但是,思科雖然如此所向披靡、氣勢如虹、風光無限,技術創新的浪潮終究滾滾向前。

當Google、Facebook誕生後,微軟、思科就成了明日黃花。正所謂: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十幾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en098193854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