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百貨姚卓妮:逛街是交流方式 不因電商發展而受阻
贏商網 http://www.winshang.com 2015年11月12日09:13
核心提示:近年來,文化創意類品牌是一種十分有吸引力的文化體驗式業態,受到消費者普遍歡迎。
Hi百貨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贏商網近日採訪廣州嗨生活館百貨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姚卓妮,讓她分享品牌商戶是如何做體驗以及其背後邏輯。
編者按:“體驗式”已經成為購物中心抗衡電商衝擊、同質化競爭的武器,然而,相互抄襲、千篇一律,“體驗式”商業的同質化問題也日益凸現。
2015年 11月下旬,贏商網聯合21世紀中國商業地產研究院共同主辦舉行“2015年中國體驗式商業地產發展論壇”。
在此之前,贏商網推出“體驗化洪流中品牌的破 局之道”系列報導,挑選目前國內在創意、體驗方面比較突出的品牌,進行探店和採訪,展示品牌的破局之道。
(贏商網報導)近年來,在電商的衝擊下,傳統百貨零售業的市場份額被擠壓已經成為事實。
同時,隨著商場數量的日益增多,同質化現象已經使得傳統百貨零售商場的競爭力逐漸喪失。
體驗為王的時代,在以百貨為代表的商場1.0時代邁過去之後,以體驗式消費為代表的商場2.0時代已然跨步而來。
近年來,文化創意類品牌作為一種十分有吸引力的文化體驗式業態,受到了消費者的普遍歡迎。Hi百貨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贏商網近日採訪廣州嗨生活館百貨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姚卓妮 ,讓她分享品牌商戶是如何做體驗以及其背後的邏輯。
按生活形態與情感分區 重視體驗業態發展
廣州正佳廣場店是首家HI百貨店,經營面積約為3300㎡,以全買手模式運營,主營產品包括家居裝飾、飾品、陶瓷、餐具、洗浴用品、紡織品、書籍、食品等種類。
在Hi 百貨,西方美學與東方元素有著和諧的融合,Hi百貨總店按生活形態與情感分區,劃分為12個區域,有Touch區、藝術品區、家品區、兒童區、數碼區等。
商品擺放沒有採用傳統的櫃檯,也沒有按照品牌分類,而是按照風格品類簡單陳列在開放式的桌子上,更加直觀。
姚總表示,HI百貨內的商品集中採購于英、德、 意、美、日等10多個國家,產品來自150多個設計師品牌,,超過300多個海外品牌,2萬餘件商品。
其中30多個品牌只能在廣州體驗到。
Hi意味著打招呼,Hi百貨店內的裝修、空間設計、燈光等有所考究。Hi 百貨是按照生活功能和場景分區,按照情感和互動陳列,把地域、文化、色彩、質地、生活方式等多種元素進行提煉,希望給消費者展現更純粹、直觀的感受。
和傳統的百貨店裝飾不同,這裡反而更像是一個藝術展覽廳。
對於店面陳列環境給予顧客的體驗感,姚總說:“Hi百貨人性化的消費體驗讓消費者感受頗深,既能隨意拍照,也能讓顧客與商品有了零距離接觸的機會。”
實現個性化採購 採用買手制模式
Hi百貨商品的採購主要以買手制為主,這讓Hi百貨不僅實現個性化採購,還實現百貨商場的錯位競爭,為消費者提供多元化的選擇。
繞過代理商減少流通環節,降低零售價格,提高利潤率,這是Hi百貨能夠站穩腳跟的利器之一。
目前,Hi百貨有十多名買手,店內產品均為商場"買手"從世界法國、德國、日本和韓國等國家採購回來。
每一位買手對每一件設計品乃至生活日常的商品都須經過精挑細選,在挑選商品時都會從選材、工藝、功能、理念、品牌、生活應用等進行全方位的研究,在考慮商品的設計感、美感和原創性的同時,也強調商品的 功能性及實用性。
另外,隨著近期萬達、百盛、瑪莎百貨等多家百貨閉店消息頻頻被傳出,傳統百貨似乎已被推到了轉型的臨界點,百貨自身引流能力有限,在網路購物的高速發展情況下,營造情感互動式的消費體驗或將成傳統百貨零售的轉型突破口。
姚總認為,買手制模式以客戶情感需要為導向。
人們的消費理念正在回歸,從關注個體消費轉向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紐帶上來,商業融合情感交互的體驗式發展成 為趨勢。
“產品重視客戶的體驗感。買手要定期駐店,重視與顧客溝通,瞭解顧客的需求。
Hi百貨每兩周有一次選品會,店面工作人員和市場部的人員會對買手挑 選的產品進行甄選。兒童產品的話會重視其安全性和健康性;家庭用品的話,會重視其實用性。”
在外國,買手制百貨模式是極為普遍。但是,這種模式在中國始終不被廣泛運用開來。
Hi百貨再次將這種看似新業態的舊業態帶入來,加上店面裝修的個性化,讓消費者能更好的體會西方美學與中式元素的融合。
HI百貨宣導藝術審美與生活智慧相融合的全新理念,這也是回歸百貨的本質,毋庸置疑,這將會實現雙 贏。
圖片來源:贏商網
Hi百貨選址偏向文化內涵豐富城市和項目
Hi百貨顧客群是年齡為20到40歲,對生活有要求的消費群。
創立的3年時間裡,Hi百貨在品牌打造上,培養了獨有的文化氛圍。
近期Hi百貨還引進了不 少新品牌,如香港設計廊、Magstore等。客流量從最初開店的每日幾百人,到現在每日客流量三四千人,銷售按年遞增30%到40%。
而Hi百貨採購品 類配比呈現增長態勢,尤其是裝飾類產品、數碼、文具等產品,採購量不斷上升。
除廣州正佳店外, Hi百貨於2014年10月和2015年4月分別在武漢群星城、北京朝陽大悅城設店,致力讓Hi百貨品牌向不同城市傳播。
對於北京、廣州和武漢三間Hi百貨,姚總是這樣描述的:“北京Hi百貨對高價產品認知度較高,武漢的人文氣息較為濃厚。至於廣州,就是介乎於北京和武漢兩者之間。”
而姚總覺得,品牌的打造跟商品的品質是相關的。
至於Hi百貨的品牌活動多為線下組織活動,通過舉辦展覽等接地氣的形式,進一步對Hi百貨進行品牌的推廣和宣傳,同時也提升其文化影響力。
同時,Hi百貨要跟商場有著緊密的合作,成為商場中獨特的品牌,這樣客流才會源源不斷。
她強調:“Hi百貨每間店都有 會有其特色的活動以適應本地的市場。” 武漢Hi百貨選址附近多為住宅區,因此會多舉辦一些親子活動和講座;而北京Hi百貨藝術氣息濃重,會多舉辦相關的展覽活動。至於廣州的話,接受多方文化的 薰陶和發展,舉辦的活動會涉及到各種領域。
由於Hi百貨本身更注重文化體驗,因此在選址上,Hi百貨的選擇也會更加偏向富有文化內涵的城市和項目。
姚總在接受贏商網採訪的時候表示,Hi百貨往後將繼續向全國拓展,未來計畫將設3到5家門店,地點主要分佈在華東地區和華北地區。
線上百貨做的就是一種認同感
如今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網上商城的崛起也在不斷切分蠶食百貨商業的行業蛋糕。
對於傳統百貨零售業來說,行業發展的“寒冬”加速到來。
如何在如此形勢下逆勢而上,是百貨零售業的從業人員的未解課題。
電商的飛速發展,尤其是現在跨境電商的興起,對於Hi百貨來說是有挑戰性的。姚總坦言:“全國的百貨業陷入困難的境地。但是,人是要交流的,逛街是交流的方式。顧客瞭解了產品的品質,體驗了店裡的服務,顧客會購買商品的。
這不因線上電商的發展而受到阻礙,要找准顧客群。” 對於電商產品的價格,姚總表示關注,並以作對比。
但是Hi百貨的產品,品牌和品類之間的差異很大,獨特性比較強,這點是優於電商。
目前,Hi百貨自身也有跨境電商,對於一些合作品牌,稅費較高的會作出適當的減免。
隨著傳統零售業態發展走下坡路,近年來,北上廣深等城市也陸續湧現了許多大小不一的生活方式店、概念店和品牌集合店。
而各種跨界、混搭、組合創新,各種網路元素、移動科技、電商概念等等,將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百貨店內。
百貨店會變得越來越不像百貨店。
對此,姚總認為這是必然發展的趨勢。面對線上的竟然, 線下百貨的發展就要對個性要求極高。
其實運營線下百貨業務,做的就是一種認同感。
談到Hi百貨未來的品牌發展,姚總表示,Hi百貨的品牌合作形式是代銷或合租,形式比較靈活。
現在Hi百貨已經有生產自己的產品,如香水。
未來還會跟一些藝術家進行一些產品間的跨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