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資本寒冬真的來了,O2O公司如何保命?

2015-08-31 09:16TMT  億歐網  黃淵普

摘要二級市場,無論是A股還是美股,無論是新三板還是戰略新興板,目前退出管道都不理想。

二級市場低迷,VC募資受影響,投到一級市場的資金就會變少,創業公司獲得投資的機會也就跟著變小。

  最近很多朋友問我:資本寒冬是不是真的來了、O2O創業是否還有前途?

  因為最近一直在準備中國O2O創業創新大會,我遲遲沒有時間思考這兩個問題。

對於第一個問題,資本寒冬是不是真的來了?

我的回答是:嗯,已經來了,而且可能比我們想的還要嚴重。

  我認識一個做汽車後服務O2O的創始人,他跟我說前不久中國股市的大震盪影響了他們的融資,很多人民幣基金在二級市場的受挫,直接導致他們在一級市場不敢下手。

如果按照以前,以他們公司的實力完全可以被熱捧,幾家表達了強烈投資意向的機構在股市震盪之後全部放棄跟進。

好在這家汽車後服務公司的現金流一直不錯,融資受挫但也能支撐下去。

  上周我和一家投資機構的負責人聊天,他跟我說業內一家做上門按摩的O2O公司最近被投資機構撕毀了投資意向書,原因是投資機構懷疑該上門按摩O2O公司的數據造假。

是否資料造假暫且不論,但今年6月份以來投資機構主動毀約的比例確實在大幅增高,即便簽訂了最終協議,打款上也比之前要慢。

這不僅僅包括一些小機構,我們熟知的很多大VC也是如此。

  前不久億歐網報 道了某家曾經十分火熱的社區O2O公司陷入拖欠員工工資的傳聞,該公司CEO的回復是:之前搭了VIE架構,近期在拆架構,由於美股的中概股集體表現不好,使其在拆VIE架構時需要進行利益上的妥協,加上拆VIE架構又需要較長時間,所以在維持公司生存和償還員工工資這兩個選擇上,他毅然選擇了前者。

  美股中概股集體低迷、A股又持續動盪,不少公司把寶壓在了新三板上。

億歐網收到的一個消息是,某國內著名的大VC把其投資的16家公司集體打包給了某證券公司,集體拆VIE謀新三板掛牌。

尷尬的是,新三板雖然門檻低,但隊伍已經排得相當長,不少公司可能等不到掛牌的那一天。

  另外一個被寄予厚望的是滬市戰略新興板,聽說首先會重點扶持上海地區的創新公司。

但戰略新興板年內不可能成行,最早也要等到明年4月份。一個證券公司 的朋友跟我透露,某大型生活服務O2O公司瞄準戰略新興板,但之前的融資很可能撐不到明年4月,還必須在這個資本寒冬不得不再融進一輪,而估值上卻難有提 升。

  以上幾個例子,想說的意思是:二級市場,無論是A股還是美股,無論是新三板還是戰略新興板,目前退出管道都不理想。

二級市場低迷,VC募資受影響,投到一級市場的資金就會變少,創業公司獲得投資的機會也就跟著變小。

  當然,資本寒冬只是相對市場高位的一種狀態。

市場長期過於樂觀,產生了泡沫,需要在寒冬擠一擠,這未嘗不可。

中國股市現階段的動盪,我的理解是這是新 一輪利益格局調整的表現,中長遠(以十九大為線)必然趨於穩定;而且政府鼓勵創業創新,相比其它行業領域,科技互聯網越來越成為國民經濟的亮點,受市場青睞的趨勢不會變。

而國際資本方面,不少大基金和大VC有在寒冬加大投資力度的習慣。

  回到第二個問題,O2O創業是否還有前途?我的看法是:大量的O2O公司將成為先烈,但市場和用戶已經被培育,新進者的成本反而會降低;線上線下融合已經是現實,產業和消費升級勢在必行,O2O行業領域依然前景光明

  2014年後一窩蜂地誕生了一大批O2O公司,當時的進入門檻很低,玩家良莠不齊;發展到2015年,一批O2O公司死去,死亡的原因無外乎:

1)團隊不行,比如團隊基本能力不行、股權架構不合理導致散夥;

2)創業方向借了O2O的勢但沒有抓住真正的痛點;

3)策略上以燒錢求規模,忽略服務品質而被使用者拋棄。

  上千家O2O公司獲得融資,死掉一些是正常的優勝劣汰,不必過度解讀,其它領域其實也如此。

以電商為例,2010-2011年數百家垂直電商獲得融資,2013年後真正剩下的沒有幾家,但這不妨礙有實力的玩家如唯品會聚美優品等成功上市。

相較而言,O2O專案比電商存活率要高;即便二級市場不好,O2O公司還可以入贅BAT等巨頭。

億歐網瞭解到的情況是,獲得BAT等巨頭投資的O2O創業公司超過了100家。

  所以,回答O2O創業是否有前途這個問題時,要看如何定義“前途”這個詞,如果非得獨立上市才算前途,O2O雖然比其它領域要好但也註定只是少數玩家的遊戲。

如果說按照生存概率,O2O真的比純互聯網項目的存活率要高不少。

  死亡將是正常的,但O2O的先烈們其實也留下了遺產,市場和用戶被培育了,等玩家大量減少後,新進者的成本反而會降低。

2010年和2011年,拉手、窩窩、24券、團寶等玩家大肆砸廣告,市場和用戶受到了廣泛培育,2012年後美團成為市場的收割者,發展到現在已經號稱估值達百億美元。

  所以,資本的寒冬,其實也是收割的前夜,考驗的是各玩家真正的耐力。無論各方如何批評O2O,但大家都有的共識是:線上線下融合已經是現實,線下產業和消費升級是大勢所趨。百度All in O2O、京東發力O2O到家服務、阿裡整合銀泰投資蘇寧、微信大力推線下支付,這只是少數幾個例子。

  正因為大公司的進入,我們必須承認的一點是:O2O已經進入了資金和資源驅動的階段

此前,大量O2O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只有行銷,在這一階段顯然越來越難。

我們去分析那些被BAT等巨頭投資的O2O公司時發現,BAT等巨頭青睞有線下資源和線下能力的團隊。

  回到文章的主題,資本寒冬真的來了,O2O公司如何保命?

一個被不少投資人推薦我也認同的建議是:別太在乎估值,儘快融資,儲備15個月的資金。

如果拿錢,不要僅僅想著目前市場上的純VC,線上的BAT等巨頭、線下的大型商業企業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停止不能追蹤效果的廣告投放,回歸做生意賺錢的打法, 對於大幅虧損的業務及時做調整;做好內部動員,該裁員就裁員。

  另外,O2O創業需要回歸線下,加強對線下資源的把控,比如簽一個景區的獨家代理,往往比有多少APP下載量更重要。

舉兩個例子是,獲得萬達投資的微影(微信電影),借助萬達影院的強勢,在電影票銷售上異軍突起;而和物美超市達成合作的多點(Dmall)在單量上迅速趕上了同行。

  當然,即便如此,大量O2O公司死去依然不可避免,這是資本寒冬帶來的壞處。

資本寒冬的好處是,它更能打磨企業的優秀特質。

對於有實力和有信心的公司,它們往往期待寒冬早點到來,以便進行逆勢擴張;因為寒冬之後,才會真正鳥語花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en098193854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